大相国寺东。
整条街都是卖镤头、腰带、书籍、冠朵等物品的店铺。
而大相国寺南。
则是录事巷,亦被称为绣巷。
只因这巷之中,皆是刺绣的尼姑。
在大相国寺南产出的刺绣。
运到大相国寺东去出售。
哎。
这就叫产业链。
不过对于录事巷的尼姑们来说,最好还是在大相国寺开放之时去大相国寺卖,这样销量高不说,卖的价格也可高些。
哎。
这就叫景区经济。
清晨的录事巷。
尼姑们三两成群坐在街边刺着绣,聊着东京最近的八卦。
虽是出家人。
但身处东京,又要为着生机奔波,所谓的斩断三千烦恼丝根本就是扯淡。
你姑奶奶我不刺绣,下个月连饭都没得吃了!
“哒哒哒~”
“哒哒哒~”
巷口响起的马蹄声让正在刺绣着的尼姑们抬起头来,看向街口。
还有几位尼姑收起手中的刺绣活招呼着街上的女娃回檐下。
马蹄声之密并不是一匹马。
而是四匹马。
拉着一辆装饰华丽的太平车。
日不能行三十里,少蒙雨雪,则跬步不进,故俗谓之太平车。
可见在不少人眼中,这太平车并不咋的,路稍微差一点便开不动了,也就能在城内无险峻路坡开开了。
但是也不一定。
很多时候做不到。
不过是拉车的马不够罢了。
只要拉车的马多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水浒传》中卢俊义就是这么干的,他雇了十辆太平车子从河北到山东去贩货。
你马够了。
啥不能行?
在尼姑们的注视中,这辆由四匹大马拉着的太平车停在了录事巷中。
并不是路过。
这让巷两侧放下刺绣的尼姑们很是诧异。
因为她们之前并未见过这辆太平车。
驱车的马夫停下车来,躬身拉开帘布,首先钻出帘布的是一位身着蓝衣的仆从,仆从扶着一人从车厢中走出。
此人扶着护栏,踩着踏步落在了录事巷的青石板路上。
被搀扶之人,长着一长方形的脸,漆黑的八字须上方翘着一个尖尖的鹰爪鼻子,一双不大的眼睛中透着精明,外套着的鹭鸶补服显示着贵气。
见得此人。
尼姑们纷纷耳语着,她们之中好多人都认出来了此人。
是那高俅高太尉。
这一下尼姑们更加搞不懂了。
三衙的太尉,来这小小的录事巷干什么?
“来,看看我的衣冠是否得体。”下车的高俅吩咐着一旁的仆从。
“是。”仆从应着帮高俅理着衣冠,面上毫无表情,心中却满是狐疑。
自家主子何时见人还需要整理衣冠了?
又有谁人,值得自家主子这么做呢?
怕是整个大宋都没有几个啊,光是数都数得出来,无一不是立于庙堂之顶的人。
这些身份的人又怎么可能住在这录事巷中?
满心狐疑的仆从很快就整理好了高俅的衣冠,可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他瞪大了眼珠。
自家的主子。
竟亲自去敲门了!
“咚咚咚。”
一身鹭鸶补服的高俅敲响了小巷的一扇木门,挺直立于门前等候着。
好一会儿。
门内才有脚步声响起。
“吱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