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桉曾有耳闻,湖笔中最负盛名的有“玉兰蕊“、“兰亭散“、“右军书法“、“翠亨春“等。这些高档湖笔,再用红木、湘妃竹、白瓷或象牙做笔杆,是湖笔中的极品。
羊毫湖笔在选料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要用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而且必须是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的毛,因为这两个部位的毛很少损伤,可以保留完整的锋颖,锋颖是决定一枝毛笔笔头好坏的关键。
制作笔头的关键,就是要把那些锋颖最好,最适合做笔锋的羊毛挑选出来,一只羊身上这样的毛并不是很多,要想做出一支好笔,就需要工人完全依靠肉眼这样细。动地挑选,“千万毛中选一毫”,往往几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笔的笔头。
对锋颖的讲究是湖笔在制作工艺上的一大特点,正是因为有了锋颖,才使毛笔形成了一个刚柔兼备的笔锋,这也是中国毛笔和世界上其他软笔最根本的区别,中国毛笔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神韵。笔锋是中国毛笔的精髓,正是因为笔锋的作用,中国毛笔才可以在书画家笔下流转自如,产生种种的变化。
善琏湖笔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120多道工序,大体上分为水盆工和旱作工两部分。
做水盆工、笔工们各守在一个水益旁,把千万根毛放入水中,精练细理,再按笔头锋颖长短加以分类,这便是“齐毫”,之后从中剔除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杂毛,然后再按毛的软硬性能进行笔头“造型”,做成半成品。
旱作工要经过扎头、装笔、择笔、刻字等工序,最后制成成品。其择笔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艺,笔工左手握笔,右手拿一小刀修削笔头,修去笔头中的劣毛和表层的杂毛,使笔和锋颖圆润,达到湖笔尖、齐、圆、健的要求。
善琏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镶嵌、蒲墩、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故大小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
笔料: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
水盆:又称水作工。笔工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水盆“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结头: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送到这一道工序进行结扎。然后用溶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
蒲墩:精选笔管的工序。在逐根的挑选中,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装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笔管进行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
镶嵌: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后起还用有机玻璃)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
择笔:又称为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刻字: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比如笔的品名和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除以上各道主要工序外,还要经过脱脂、揩色、贴商标、包装等几道辅助工序。
湖笔歌
文房四宝,湖笔首要。千秋着史,管城酣遨。
科举取士,翰墨留芳。齐家治国,笔以载道。
笔之溯源,五千岁朝。石器岩壁,朱迹片陶。
笔描刻写,龟甲殷商。战国颖毫,问世最早。
木杆周围,裹扎兔毫。锋坚而挺,简牍妙造。
其时笔名,语不同标。楚地称“聿“,“不律“吴宝。
燕国曰“弗“,秦“笔“统号。笔之祖传,蒙恬所造。
纳毫入管,含墨足饱。鹿柱羊被,谓之苍毫。
毛锥古制,形如笋状。锋短而粗,落纸娇娆。
又似兰花,玉洁素苞。样式葫芦,刚柔兼妙。
杆顶削尖,簪笔便巧。“白马““史虎“,管刻隶刀。
汉代管饰,华丽端庄。象牙缀珠,黄金镂雕。
镌描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祥云,异珍宝藏。
颖毫原料,品类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马鹿獾狼、各具优效。狐狸鼠须,力透纸表。
偶集鸡毛,名士挥扫。人须茅草,异制点缭。
诸葛宣笔,盛誉唐朝。无心散卓,宋人至宝。
颖技高超,四海首翘。吐蕃朝鲜,东瀛仿造。
笔都善琏,魏晋之源。男主修笔,水盆女擅。
千毫万管,寓繁于简。博采众长,朝夕精研。
时代入元,应科笔冠。子昂舜举,三绝光绚。
颖甲天下,名超徽宣。“四德“俱全,尖齐圆健。
毫聚笔尖,锋棱如箭。攒撮均齐,如意流转。
裹束丰圆,含墨饱满。笔腰挺健,心手悠然。
笔德人言,人笔同天。通神明德,以千秋鉴。
学问精尖,见贤思齐。内方外圆,人天行健。
龙须友缘,轩冕才贤。玉堂挥翰,拱璧高悬。
韦诞《笔经》,制笔名传。蔡邕《笔颂》,造微妙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