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书共有六十四篇文章,而且十五篇涉及到“君子”一词,其中还有三篇是通篇讲“君子”之道。严格地讲《周易》六十四篇,是针对“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即为“君子”讲述修身、齐家、治国的政治道理。
现把《周易》一书里有关对“君子”的论述摘录如下:
《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坤》:“君子有攸往,先迷而后得主。”
《小畜》:“月儿望,君子征凶。”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谦》:“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劳谦,君子有终,吉。”
《观》:“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观我生,君子无咎。”
“观其生,君子无咎。”
《剥》:“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遁》:“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大壮》:“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解》:“君子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夬》:“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未齐》:“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周易》一书共15篇出现了“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共十九次。那么《周易》一书“君子”的含义的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现在所说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是指品德不好的人。那么,《周易》里的“君子”是否也是指人的品德所言呢?我们已论述过《诗》里的早期诗歌里出现的“君子”是个身份概念。
《诗》里在西周早中期产生的诗歌中出现的“君子”称谓,是指“周王”,到西周后期产生的诗歌中出现的“君子”的含义趋向扩大化,已不特指“周王”,而扩大到整个贵族统治集团。《周易》里的“君子”称谓与西周中晚期产生的诗歌里出现的“君子”称谓,应是同一概念,即是一种泛指,是指周族开国君主之后的子孙,应是一个血统上的身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