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忽然冒头的商人们也就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地主阶级”了,他们这些人的家族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地窖里的金银铜钱储量惊人,都是一代代积攒下来的。这些人在开国后,将铜钱一点点地拿出来兑换成新朝廷货币,掩饰家族财富。
这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中原百姓历来有“财不外『露』”的传统,就算是张林,当初也是在地窖里存巨款以防被人眼红。
这群通过几十几百年积攒下惊人财富的家族通常都不是以商业途径赚取的,大部分是佃田收入,只不过把经商当个幌子,家族里罕有经商人才。
所以,中华商业投资银行成立后进行融资,这群家族大量把钱存入进去,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前朝和今朝皇帝也在里面存钱呢,比较安全一点。
中原这片大地上数百数千年以来利用文化和经济、科技无意识中盘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其实并不在历朝历代的朝廷中,而是在民间啊,在地窖中。
如今,因为铜越来越不值钱,地窖中的铜钱首先就被迫显现在阳光下。然后便是金银“不规则块状”的贬值,这群人才被迫把家族财富拿出来兑换成收藏价值更高的金银货币。直到朝廷明确立法“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承诺对前朝的旧商地主“既往不咎”后,这批人才敢『露』出膀大腰圆的身子。
市面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前朝各种各样形状的金银块和铜币,『逼』得银务总署不得不实行限量兑换和开出大面额汇票,朝廷也被迫加大对铸币工作的投入,催促铸币总署一面加大钱币产量,一面改良铸币流程和器械。
即便是蒸汽机加入铸币总署后,产能依然是跟不上市面上的金银货币兑换量,供需差距极大。所以,问题又交给皇家课程的材料化学研究所和机械物理研究所了,必须对房子般大的蒸汽机进行改良,这时不时就松动或者炸一下,『毛』病多多,时不时停产还怎么搞。
铸币总署递交上来的奏章中,对蒸汽机充满了抱怨之词,张林也是很无奈的。他也没想到闷头研发了六七年时间,蒸汽机还是如此的“不堪受用”,虽然能不间断生产,但维修工作量极大。
工作几小时,停产维修几小时,问题繁多。
这种机器应用于生产后,人工成本(机械研究员、专科结业的学徒)太高,也就朝廷能负担得起了。离普及到民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这也没办法,只能让科学城那边加把力了。
从生产效能上看,蒸汽机的确是要强过风力水力和人力的,燃料除了煤炭,木材什么的都能烧,不挑食。从人工使用上看,若是不出问题,一个人可以管三台机器,每台机器能顶得上十五个熟练匠人的铸币工作量,且制造出的钱币更加规则均匀和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