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膳,张林抢先付了账,告别燕青后找了个茶馆休息会儿。等下午两点来钟的功夫,便带着三个孩儿去杭州第三小学。
整个杭州郡人口突破了一百四十万,当然,这不是指杭州城,而是围绕城池附近的大大小小县镇乡村。有二百八十所小学,在杭州城内的有二十多所。
杭州第三小学临近杭州城西门,是第三个建立的小学,抢得了名号。小学排到第九后,就按各自所处的市、县、镇、乡和街道之类的来取名,比如泉州第一小学,建成泉州一小。西城第三小学,建成西城三小。
杭州郡作为中华国都城,海纳百川,本身就商业繁荣,经济科技发达,交通便利,治安稳定,除了杭州港,附近还有舟山军港,松江贸易港等。
其地南北特『色』的货物食物应有尽有,不光国内中原,西夏、高昌、蒙古、大理、西藏等特『色』也都有,中亚西亚和欧洲也有商人在做买卖开酒楼地定居。
所以,你在杭州城里吃到炸的金黄酥脆的欧洲贵族阶层面包不用稀奇,烤全羊、烤骆驼都有,街头上金发碧眼的混血儿『操』着一口土生土长的官话强调跟人吵架是常事。
不过这时代的中原百姓对异族人可没什么高看一眼的念头,长相太过区别的异族男人并不吃相,多被汉人百姓欺负。
当然,他们的女人除外,毕竟胸大肤白。
这个歧视现象很正常,张林也多次叫官报发表文章,让百姓们不要对异族人有何偏见欺压现象,但改变并不明显。
也就是汉人跟金发女人生的有中原特『色』的混血儿的地位稍稍好些,这些混血儿继承汉人男子的黑发和淡黄偏白的肤『色』,瞳孔呈现碧清『色』,跟土生欧洲人还是有区别的。
中华国别的地府的育教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但京师的育教事业已是步入正轨,毕竟是天子脚下,小学、中学、专科、大学、太学齐全,已培养两届学生了都。
老师资源还是很缺的,因此他们的地位很高,待遇也不错。来学校报名的学生很多,尤其是京师的小学,需要提前申请。
张林主要是给大儿子张念夫报名,带着三个孩子到杭州第三小学里找招生办公室,得把户籍、家庭情况之类的填写资料表。
当然,他的身份另有安排,几个儿女也都有另一套“合法身份”,在外头,张念夫则叫张守中。
招生办公室中,好多穿着丝绸锦缎的“老爷”带着孩子前来报名,张林这一身倒不显得多稀奇,跟个富商差不多。
“苏州人氏,张昊元,现住杭州郡西城郁金香大街1405号,父母……妻儿……”这位长相还算不错的女老师细细读着这位家长的户籍本,对此人肆无忌惮打瞧自己的眼神很是不爽,接过申请表对了对,开了一张缴费单。
“拿此单子去招生付费办公室缴费,出门往右拐,看路牌指示。”
“谢谢。”张林拉过大儿子:“还不谢谢老师。”
张念夫闷声道:“谢谢老师。”
“嗯。”女老师满意点头道:“进学校可就没在家里自在了,一切要听老师的话,不许顽劣知道吗?”
“知道了。”
张林笑呵呵问道:“这一届招了多少学生?”
“你问这个做什么?”女老师顿了顿,还是回道:“计划招收三百五十,你家孩子是第两百六十三位。”
“咱们杭州三小里有多少个老师?”
“三十二个。”女老师稍稍提高音量,没好气道:“你自己去校门口贴的布告栏看便是,上面食堂、宿舍、老师学生数目之类都有介绍。快去缴费吧,别在这儿耽搁其他家长报名。”
“……”张林愕然。
敢这么跟朕说话的人,坟头草两米高了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