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老百姓授田和官吏授田两类:
关于老百姓授田,规定:丁男、中男人每个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老男每人授田40亩,寡妻妾每人30亩;道士、和尚给田30亩,女冠、尼姑给田20亩。官户、工商业者授田数量减百姓之一半。
关于官吏授田,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由100顷递减到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由60顷递减至二顷;勋官从上柱国到武骑尉,受永业田由30顷递减到60亩;散官五品以上同职事官。此外,官吏还有职分田,一品12顷,以下递减,至九品2顷。官府衙门还有公廨田,多者26顷,少者1顷。
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为: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2石,称作租;纳绢两丈、绵三两或纳布2.5丈、麻三斤,称作调;丁男岁役20天,如果不服役,每天折合绢3尺或者布3.75尺,称作庸。皇亲国戚、官僚贵族,享有免租庸调的特权。
第三项工作,全面推行府兵制度。
.府兵制是大唐王朝前期实行的主要军事制度,起源于西魏、后周,而完备于大隋朝,大唐王朝因为这个制度而兴旺发达。不过,大隋朝尽管是府兵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完备时期,但是到了大隋朝大业末年,府兵组织却基本上解体了。
李渊进军都城长安时,太原地区的府兵大部分从征,大唐王朝建立后,他们便留在长安,组成了元从禁军。因此,太原地区的府兵也存在一个恢复和发展的问题。
从大唐王朝初期军队的成分来看,府兵数量很少,约有2万人,临时招募的士兵,招收投降的和收编的军队占有绝大多数。李渊抵达了都城长安的时候,带领的大部队达到了20万人,其中18万就不是府兵。李世绩进攻取得黎阳仓城后,开张赈济,不到一个月,招募的士兵就达到了20万人,也不是府兵。
如此众多的不是府兵的军队,如何解决军队粮食供应?便是一个10分突出的难题,就地取得粮食、临时征集粮食,肯定不行。于是,李渊就把招募的士兵、招收投降的士兵和收编的士兵,逐步纳入府兵组织系统里,使他们耕田、打仗相结合,并且逐渐的向府兵的方向发展。
大唐王朝在,武德7年(624年),也就是颁布了均田令之后,有均田制做基础,大唐王朝开始大力推行府兵制度,并且长期的坚持了下去。
贞观10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对府兵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诸府名为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全国共设置府634.关内有261,分别统治于是中央诸卫。
折冲府是府兵制的基层单位,设置有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士曹,别将各一人,校尉6人,下面还有团、旅、队、火4级编制。300人为团,长官为校尉;100人为旅,长官为旅帅;50人为队,长官为队正;10人为火,长官为火长。
府兵需要自己准备某些武器装备和粮食军饷。每火准备6驮马,工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凿、筐、斧、钳、锯都准备一个,甲床两个,镰刀两个。每队准备工具,火钻一个,胸马绳一个,足绊三个。每个人准备的工具:弓一个,矢30个,横刀、砺石、毡帽各一个,麦饭九斗,米2斗,都要自己准备,并且这些介胄、戎具藏在于库仓库里。很明显,府兵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家底,是不可能自己准备这些物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