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报当初出手相救和赠通行令路牌之恩。”
郭轩闻言,怔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毕,豪气干云的道:“回你主公的话,谢他的好意!如若真有那一天,我和先生定会为了大金国,誓死与他周旋到底,直至战死!”
说完,踩镫翻身上马,抖缰一声轻斥,纵马而去。
其余随从立刻纷纷上马,追随而去。
此时,郭轩的心情一定异常愤怒,现在他有绝对的理由认为,当初恩师张天纲执意要救赵竑一命,是绝对错误的。
中军大帐里,听闻那名守卫回来汇报后的赵竑,也陷入到了深深的沉默之中。
历史上,金国灭亡,张天纲被俘,押往临安,当殿大骂南宋君臣的事就不说了,现在这个郭轩也如此冥顽不灵……;他们都是汉人,却甘心为了异族人建立的王朝,拼死与自己的族人死战到底。
这样的汉人,在金国内部还有多少呢。
说他们不晓民族大义,甘做汉奸走狗,似乎又有点太那个了……
其实不光他们,包括耶律楚材这等契丹裔的金国遗民,在中都被蒙古人攻陷后,最开始也是抱着殉国理念的。
可见,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还不是一回事,有时候家国情怀会高于民族情感的。
在张天纲和郭轩看来,他们的国就是金国,家就是在金国的那个家。
想到这里,赵竑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个名词---归正人。
百年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许多大宋子民滞留在沦陷区;他们备受女真人的压迫,加上赵构在南方建立了新朝廷,不少人便开始想各种法子,摆脱女真人的监控,南下归附。
南宋朝廷给这些人统一起了一个非常不好听的名字,叫做“归正人”,即为投归正统之意。
朱熹曾言:“归正人原为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盖自邪而转于正也!”
“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就是北地归正人的典型代表。(后来的忠义军南下,其实也属于归正人的范畴。)
初始,南宋朝廷对这些归正人还是进行妥善安置的;意在削减金国人口数量,以此来削弱金国国力,
但同时,又对这些归正人猜忌甚深,亦如他们曾经猜忌武将那般;但也不排除确实有汉奸人物,浑水摸鱼,企图南下搞破坏。
后来,女真人逐渐汉化,金国统治者自称中国,乃华夏正统,也改变了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日益缓和;加上归正人南归后受到的种种歧视(南宋丞相史浩(史弥远之父)曾直言不讳的说,“中原绝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金国也对南宋收纳归正人感到愤怒,除了外交干涉,更不惜动用武力犯境。
最后,南宋朝廷不敢再接纳这些南归之人了,并在边境设哨卡拦截,一经发现,立刻遣送出境;此举,可谓伤透了北地汉人的心。
这般一想,张天纲和郭轩的志向就显得不意外了。
时间和环境可以冲刷掉世间一切情感的东西,也包括那厚重又崇高的民族情感。
就拿自己亲身体验来说吧,原本对北地汉人拥护自己这个宋室正统还是抱有一定期待的,但事实证明,除了收纳的那些流民,当地百姓大都是一种无所谓的姿态;李全和那些队伍主动归附,最初的打算不过是寻棵树靠靠,或者为了吃粮,大部分都是这般想的。
“看来整合全天下的汉人,重塑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魂魄,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即使自己南下夺回皇位之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事想的有点远了,还是先想想登基称帝的事吧!”
赵竑叹道,随即又忿忿骂道:“他妈的,这帮人是怎么搞的,之前不停催促老子登基,现在时机已成熟,个个都装起了哑巴。
自古以来,哪个帝王登基不是三辞五让的,也总得容老子装模作样的推辞几回吧。”
“也不对,之前老子不是推辞过好几回了么,已经够了;他们大概就是这么认为的吧。
但这回真要登基了,这辞让的程序还是得再走一遍的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