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忧国忧民的张天纲
如果说当今天下,最累的那个人,当属金国皇帝完颜守绪了。
面对前任完颜珣留下的烂摊子,这位不甘做亡国之君,正值壮年的金国皇帝,因操劳多度,身体一直不怎好;这日早朝,竟罕见的缺了席,在宫人宣读了一份最新任命诏书后,朝会便匆匆散了。
得到零星几位汉人官员的祝贺后,刚刚调任御史中丞的张天纲和礼部侍郎郭轩排在众人身后,出了大殿。
“老师一向公正严明,处事方正,才会被皇上委以如此重要之谏官之职!
学生恭喜老师!”
在去往礼部大堂的路上,郭轩才借一无人之地,停步鞠躬,送上略显迟来的祝贺。
“唉,这御史中丞号称有监察百官,纠举百僚,推鞫刑狱之职,乃皇上之耳目;正因如此,为师现在心里可是诚惶诚恐的啊。”
张天纲摆了摆手,又以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叹道:“但为了皇上,为了我大金国革旧除弊,再造盛世的中兴大业,为师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给皇上把这活干好!”
郭轩低声道:“老师莫非是担心朝中一干女真贵族的挤兑和中伤么?”
张天纲警惕的看了看周围,抛给他一个彼此都懂的眼神,转身便走。
二人来带礼部大堂,张天纲做了交割手续,便揣着任命诏书去御史台赴任了。
傍晚时分,他心事重重的回到府邸,匆匆喝了口茶,便端着茶碗走进书房,对着墙上一副地图凝神思索。
他虽不是武将武臣,但出于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对朝廷军事形势一直密切关注着。
目光所及正是潼关和黄河一带,且这块位置已被他画上了无数圈圈和标识;自从金廷迁都后,便立刻调集精兵良将据关(潼关)守河(黄河),开始筹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关河防线”。
金国沿黄河南岸设置四个行省,驻扎精兵二十万,分地划界屯防;又在潼关及西南山区设置四个行省,驻兵十万,分区防守;如此,一个严密的,有层次性的立体防御体系逐渐形成。
蒙古铁骑曾数次试图打破这道防御体系,但总是陷入“渡河不能,入关不可”的困境,均以失败告终。
这条关河防线也是金国用来抵抗蒙古人入侵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目光盯了关河防线许久,才慢慢下移,东南边皆巡视了一遍,最后盯住了赵竑的新宋位置,深深叹了口气。
三年多前,他率团出使宋廷回国途中,冒着巨大风险带赵竑一干人脱离宋境;回国后,此举曾得到了完颜守绪和朝中一干重臣的热烈称赞和高度评价。
可如今,赵竑竟闹出了那般大的声势。
对于这位小自己近二十岁的赵老弟,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慧眼识珠的他当时就认定此子不凡,日后必能成事;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三年时间,赵竑便干出了一番远超他预期的大功业。
制造两个大宋的目标是达成了,但同时也在金国东南边竖立了一个口口声声要收复中原,一血靖康之耻的强敌!
朝中的舆论风向立马变得对他极为不利起来,若不是完颜守绪一如既往的信任他,下场可不仅仅是罢官免职这般简单的。
虽然朝廷内部,一再宣称什么女真人和汉人官员平等,但事实上汉人官吏永远要低人一等,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思索苦恼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人进到书房,但他并没有回头。
不用说,自是郭轩来了。
二人是师生关系,多年来一直关系融洽,这郭轩是为数不多可以自由出入张府的人之一。
郭轩走近,站在老师左后侧,默不作声的陪他看地图。
师生俩都好一口,喜欢研究军事战略形势。
见老师的目光一直盯着新宋位置,郭轩便主动指着地图道:“老师,依学生看,我朝有这道固若金汤的关河防线,蒙古人根本打不进来;其另外一条进攻路线就是依靠一帮汉人走狗,从东面夹击我朝。
但学生已与蒲鲜万奴谈妥,一旦汉人诸强有异动,将挥兵南下,绕过东辽西面,操其后路;迫使其撤兵回防。”
“所以东面防线亦不足惧,现在满朝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赵竑了!
其拥兵十几万,深怀灭金之志,与我朝绝无妥协的可能,实乃心腹大患!”
张天纲目光一窒,沉声问道:“郭轩,你莫非还在埋怨为师当年执意要救赵竑么!”
“学生不敢!”郭轩连忙垂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