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hbcjlp.com
至于为何除了“元宵”,它还有更为常用的“汤圆”一名,李舒窈小时候听妈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当年,袁世凯还住在天津时,有一天夜里睡不着,隐隐听见街头有人缓缓敲着梆子,拉长着调子,悠悠地喊道:“卖元宵嘞,元宵……”
因为“元宵”与“袁消”同音,深更半夜的,袁世凯越听心里越瘆得慌,觉得这个名字也忒不吉利。
于是,他勒令人们改称“汤圆”,不许再提“元宵”。
当时的舒窈听完,顿时恍然大悟。同时,又觉得这袁世凯很是迷信,且颇为霸道。连个吃食的名字都要这般介意,自己不想提,还要捂上民众的嘴。
妈妈当时点头赞同道:“确实。”
舒窈吃着面前的豆沙汤圆,忽然想起来这个故事,总觉得仿佛有些牵强,也无从考证。
不过作为一个典故,贴合生活,既有人物形象,又有记忆点,这便已经是成功了。
到了夜里,汴京城内处处张灯结彩,满城的火树银花,亮如白昼,十分繁华热闹。
值此花好月圆之夜,李仪夫妇像往年一样,带着几个孩子上街看灯。
汴河两岸张着各式各样的灯,沿河桥长长地延伸过去,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正如词人辛弃疾所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首词,哪怕放在二十一世纪,随便进某所中学拉出一个孩子来,大约都能倒背如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