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关的东面是旗山,西面是摩云峰。听名字就知道,这两座山,一座像高高树起的旗帜一样,一座上去都能摸到云。两山绵延几百里,其中两山之间一条三里长,一里宽的山谷,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商旅们必经之路。
戴朝灭亡之后,大宁与元泰拉锯战打了多次,不能分出胜负,民力却已然消耗不起,只能坐下来和谈,最后决定以旗山为界,北面归元泰,南面属大宁。
初始的几年,两国人心思定,少有战事,两边的百姓在戴朝时本来就是一国之民,语言文字相通,多有通婚和边贸往来,倒也相安无事。
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北方的元泰一连两年雪灾,冻死牲畜无数,把牛羊卖到南方换回粮食布匹珍珠美玉的生意没法儿做下去了,元泰朝廷的税收锐减,财政捉襟见肘,有的元泰官员甚至只能一天只吃到一顿饭,百姓的艰苦就更加可想而知了,易子而食的惨况时有发生。
元泰的边境守军本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三流部队,平日里没病没灾还被克扣军饷,这年一闹雪灾扣得就更厉害了。看着手下人挨饿,元泰守边将军丁辰先是拿出了自己的薪饷到大宁给士兵买给养。奈何杯水车薪,加上手下人的撺掇,最后只能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私自纵兵去旗山那边的大宁抢粮。
大宁在边境上布防的边军一向只是个象征性的存在,而且久疏战阵,哪里经得起恶狼一样的元泰人猛扑过来。据说旗山军营只守了不到半个时辰就被攻破,大宁守将被杀,士兵更是丢盔弃甲,逃命而去。
元泰兵将旗山脚下的旗山县存粮洗劫一空。一开始丁辰还是很节制手下人行为的,只要粮食,不要财物,更不伤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抢粮之后,元泰朝廷竟然对此未置一词,仿佛没有发生一样——吃亏的又不是元泰百姓,还解决了军饷问题。
大宁派了使臣到元泰,在元泰朝堂上谴责元泰君臣意欲何为,并且警告了元泰“勿谓言之不预”也。然而元泰满朝文武就这样腆着脸听完了也没有人说一句道歉地话。大宁使臣又被元泰恭恭敬敬地送回了大宁。
本来想着吃饱一顿饭再去请罪领死的将军丁辰胆子便大了起来。朝廷默许的事情,有一有二,就敢再三再四。人性的底线一再被拉低,元泰士兵人性中的恶慢慢暴露出来。当粮食搜刮完毕,就开始抢钱抢物;值钱的物件抢光了,就开始欺负人。大宁边境百姓苦不堪言,不得不背井离乡。而粮食被抢光还导致饿殍遍野,一时间怨声载道。
大宁虽然一开始被元泰打了个措手不及,好在后续反应还算快。朝廷最终调集了十万大军开赴旗山县。元泰刚刚经历雪灾,国库空虚,根本经不起一场大仗。元泰丞相带着全国勉强凑起来的五万兵马,亲赴前线,将丁辰帅印夺去,摘掉他头盔上的红缨,扒去他的铠甲,五花大绑送到大宁阵前,低声下气请罪求和。
消息传回大宁国内,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元泰明明理亏,还前倨后恭,实在是小人行径,不值得同情。何况兵力二比一,大宁占优,应该借此战机,一鼓作气,灭掉元泰,统一北方。
一派认为哀兵必胜,不要小看元泰的这五万人,没有被饿死的,那都是厉害的人,敢拼命的人,要么就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对付这样的敌人,大宁要再加十万人马才有胜算;还不如见好就收,割元泰一块地,慢慢的蚕食,雪灾过几年又会有的。
廷议时,蚕食派占了上风。
最后,在旗山前线,元泰丞相将丁辰斩首示众,又割让了五座县城给大宁。大宁同意退兵,也顺势在旗山县的山谷易守难攻的位置修筑了旗山关,以抵御元泰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