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到接近四十度,俞秋远便开始不停做梦。
在俞秋远的梦里,他小时候接触到的俞兰芳,是那种老式影楼挂在橱窗处的,黑白照片里,能照出的最标致的美人。
尽管从小到大,身边人都说,俞秋远是因为母亲的遗传才会生得这样好看;可自打俞秋远看过俞兰芳年轻时的照片,他就明白,那些人都在瞎说。
明明,他最像俞兰芳。
显然,祖孙一条心,从俞秋远很小的时候起,俞兰芳也看这个孙子最顺眼。倒不是因为这是他大儿子的小孩,实在是,俞秋远的品行,让俞兰芳觉得,是最适合管理这个家的。
小时候,俞兰芳会把俞秋远抱在怀里,用夜莺般悦耳的声音告诉他:“一个家族的存续,财富不是最重要的,家族文化、精神才是。而这些又是最难留存的。”
俞兰芳给俞秋远说过很多她年轻时创业的故事,她和她的父兄们,在祖国动荡的年代,怎样让一大家子人没有妻离子散,而是顺利地活了下来。
作为战争结束后第一代创造财富的人,俞兰芳一直骄傲地说:“当时的我们,一家人不分男女,脑子里想的都是,要怎么在新的世界里活得快乐。”
“战争结束,动乱结束,人活着都会有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内驱动力。那时候,我们根本不怕苦,赚了钱也没想过要花,就想存下来,造福后代。”
“哥哥们和父亲,也举贤不避亲,我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我母亲虽然过世早,但我在父兄身上得到的,完全填补了母亲给我留下的空白。”
这些小时候俞兰芳反反复复跟俞秋远唠叨的话,在俞兰芳弥留之际,一直回响在俞秋远的耳畔。
然而,这些话现如今,听起来更像是某种可笑的嘲讽。那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某种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