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一连数日的暴雨使河水猛涨,黄河泛滥,苏北数县变成了泽国,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纷纷涌向了上海。面对这种惨像,上海商会以及社会名流,他们再也坐不住了,觉得应该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为灾民做点实事。于是,由上海商会和社会名流牵头,宣布成立一个中国赈济委员会,要向上海各界、甚至包括租界的洋人发出倡议,积极为灾民捐款,捐款捐物,赈济深处水深火热的灾民。
要让中国同胞捐款,这还好说,可是要让租界的洋人也伸出友谊之手,那可就不容易了。那必须在报刊上用洋文发表一篇倡议,让洋人了解真相,才能激起他们的同情。可是,谁来写这一篇倡议?这下可难坏了赈济委员会的秘书长林石先生。林石在社会认识人不少,可那些人都是商界的人物,对于翻译,他们一窍不通。无奈之下,李石找到了刘世同。
“刘先生,你长期和洋人打交道,能不能推荐一名懂洋文而且会写文章的人?”
“发生了何事,阁下有何所为?”
“仁兄知道,最近,连降暴雨,黄河泛滥,是苏北数县受灾……”林石说明了自己的意图。刘世同听后,大加赞扬:“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好事呀。正好,我这里就有一位毕业于美国克拉斯托维尔大学的高材生,他的文笔很好,是一个典型的‘西洋通’,他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那太好啦,速速将此人叫来,我好问明情况。”
刘世同把郭宗堂教导自己的办公室。
“您就是郭宗堂先生?”林石问道。
“是啊,我就是郭宗堂。不知先生找我有何要紧之事?”
林石随即说明了来意。听了林石的一席话,郭宗堂立刻表示:“这有什么难的,那笔来!”他提起笔,随即便写了起来,一会儿大功告成,然后,他念给林石听:“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今日黄河泛滥,苏北数县受灾,灾民流离失所,他们游离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赈济委员会呼吁,租界的先生们、女士们,能够伸出友谊之手,捐款捐物,帮助度过困难……”
看了郭宗堂的文章,大家连连赞誉道:“好,真是好文章!”
时隔不久,这篇文章刊登在了《上海邮报》和《中国朋友》上。这两份报刊可是上海租界里最主要的两份英文报刊。很多洋人就是通过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一时间,上海各界,尤其是租界内,一片哗然,引起了极大地震动。许多的洋人团体、个人纷纷来到赈济委员会捐款捐物,短短的几天内,捐款将达到几千万英镑。
这样的结果,让郭宗堂万万没有想到,他短短的几句话,一篇小小的文章,会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此后,求他做翻译的团体和个人越来越多,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外滩,在大上海,甚至在江浙苏北,郭宗堂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