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都市小说 > 永明纪事 > 第475章 国乱 端平 未竟

第475章 国乱 端平 未竟(1 / 2)

 推荐阅读: 重生之帝尸 独家宠婚,总裁请你走远点 蝴蝶刺客 我家周先生只想宠着我 失忆后她成了豪门真千金 诸天:从穿越高要开始 君生欢喜 倾听时光说爱你 超级全能控卫 武林天涯
最新网址:hbcjlp.com

“授以高爵厚禄,委以家国重任,兵临而弃城,陷百姓于水火,真犬马之不如也!”

陆太后气极而笑,当即摔坏了一套茶盏。

端平帝和内侍在一旁见此情形,皆被吓得惶惶然不敢言语。最终还是沈昭起身请示。“娘娘,当务之急是请诸公入殿,商议应对之策。”

陆太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底的怒火,“知会诸位阁臣,六部堂官,五军都督,一柱香后,于御书房议事。”

沈昭见此,便向陆太后告退。

哪知陆太后却制止了她。

“你同我一起,于珠帘后听事罢。”

“这……”

沈昭瞪大了眼睛,全然不知所措。

一旁的内侍亦是惊诧不已,就连小小的端平帝都好奇地向陆太后看去,因为他也知道这不合礼法。

“西北之事,你比我要清楚。”

沈昭愣了一下。

陆太后这是担心朝臣欺他们孤儿寡母不知事,最终以权谋私,反倒将国事置于一侧。纵使此事为无上恩宠,沈昭却不免要提醒一句。

“朝中韩阁老,谢大人等皆是肱骨之臣,娘娘大可倚仗。”

陆太后深深看了她一眼,并不言语。沈昭见此,不禁默然。陆太后以为朝臣皆有私心,遂不尽意,可又怎会以为她没有私心呢?或者陆太后是觉得她眼下过于势微,纵使有私心,也不得不依附于她。

……

御书房内,朝中重臣皆侯于此。

沈昭低垂着头,跟在陆太后身后从侧门而入,如随侍的宫女一般。

端平帝坐在龙案前,在其右侧的偏堂则挂上了珠帘,陆太后便坐在后头,同朝臣言事。

“西北军情,诸公已然知晓,不知可有应对之策?”

“早在永明九年,穆宗皇帝便下令重开宁夏榆林等处马市,与鞑靼互通物什。然其行事毫不避讳,可见已不将我朝威严放在眼中。”

已调回京师任前军都督的诚意侯不偏不倚地回话。

虽则言语隐晦,可众人皆知重开马市即为大周与鞑靼议和。然距今不过五六年,对方却公然进犯,足见已未将国朝放在眼里。

陆太后知道他有同鞑靼作战的经验,当下便问道:“那依严都督之见,此事该如何应对?”

“当务之急是守住雁门关,从京师大营调兵前去救助,而大同等地则从宣府,紫荆关调兵。唯有这两处地方守住,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

诚意侯地回话依旧中规中矩。

不过此事略显古怪,毕竟攻城非一朝一夕之事,且凛冬之际行军并非易事。虽则京师变故让朝廷无暇顾及西北,可鞑靼绝无可能在短短月余便攻陷数城。

沈昭思及此处,复又想起了西北传来的塘报。可她之前匆匆一瞥,并未瞧出不妥来,便又在陆太后耳侧低语道:“娘娘,西北塘报怕是有异。凛冬之际,鞑靼行事不可能如此迅猛。”

听完这话,陆太后不禁怔了一下。

她对军事并不了解,可深冬雪重,不宜行军她还是知道的。可为何她之前将塘报传给众臣,无人提出疑虑?反倒是沈昭言及此事。

她的脸色不由得沉了些许。

“对于这份塘报,诸公可有异议?”

“臣有异议。”

说话的是兵部尚书管考易,他曾奉命戍边,对于西北之事比寻常文臣更加了解。

“深冬雪重,西北风沙又大,行军殊为不易。鞑靼不可能在短短一月之内,攻破数镇。西北军情迟迟不入京师,恐是有人趁新帝践祚,事务更替之际拦截此事。”

这话一出,当下众人神色各异。

鞑靼本事再通天,也不至于将他们的塘报拦截。也就是说唯有本朝人……其用心之险恶,可想而知!

沈昭想到自己的猜测成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在京师这繁华地争权夺利,享尽温柔富贵,何尝想到千里之外的百姓正遭受异贼的侵犯。可笑的是,他们竟还想着端拱为政,太平兴国。

“此事须当彻查。”

首辅窦敬言不紧不慢地发话。

不待陆太后有所回复,永嘉侯便沉声说道:“我记得严都督曾任宁夏总兵,与鞑靼交战数年,对于他们作战布局莫非不清楚么?竟不知这份塘报的诡异之处。”

诚意侯当即反唇相讥。

“云都督任辽东总兵近十年,亦是戍边之将,战场风云变幻怎不见你瞧出来?你说我未有先见之明,我到觉得你隐而不言,其心可诛。”

“严都督此言未免强词夺理!”

永嘉侯冷笑一声。

“朝野皆知你当初是穆宗皇帝钦点的戍边大将,在与鞑靼对战之时屡建战功,如今却连一份塘报的真假都瞧不出。若非你刻意欺瞒,那往日功勋便为虚假。”

“云都督可要谨言慎语!”

诚意侯阴沉着脸,嘲讽道。

“管大人只说塘报恐是旁人拦截,并无实据。你如此表态,是蓄意构陷,还是急于摆脱嫌疑?”

“严都督——”

“好了!”

永嘉侯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陆太后开口打断。

“御书房内,商议朝事,你们却如市井妇人一般相互指责,成何体统!有这份精力,不如想想如何解决此事!”

“臣愿请命,领兵逐寇!”

永嘉侯当即回话。

陆太后还未表态,诚意侯便紧跟着道:“禀娘娘,微臣愿尽绵薄之力,领兵出征。”

这两人今日倒像杠上了一般,可他们往日里并无仇怨。陆太后见他们两人誓要打上一场的模样,不禁犹疑起来。沈昭见此,便又在她耳侧低语。

片刻后,陆太后说道:“韩阁老,你今日一直寡言,可是对此有异议?”

韩廷贤原是准备打太极的,见陆太后的目光转到了自己身上,才不得不回话,“非是有异议,微臣只是在考量如何应对。”

见陆太后应了一声,便又说道:“正如两位都督所言,该派兵遣将,前去援助。”

“阁老以为谁更合适?”

“这……”韩廷贤见她追问,顿了一下,“两人皆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各有所长,无论谁去都只会旗开得胜。”

又是个明哲保身的。

陆太后脸色沉了一下。

沈昭也略感诧异。

她让陆太后询问韩廷贤,本是笃定对方有解决之法,不想竟是这般态度。实在不像他素日为人。莫非是深觉这是一趟浑水,所以不愿趟?可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何不趁机行事以得权柄?

而永嘉侯和诚意侯这两人……究竟谁才是用心险恶者,却不明了。

自新帝践祚以来,这是陆太后第一次听政处事,却遇到了这样的阻扰。朝臣们根本未将她放在眼里,即便是极力支持慕容祰继位的韩廷贤等人。

“我听闻先帝在世时,多是倚仗诸公,始有太康,永明盛世。而今西北失事,百姓困于水火。国难当前,诸公不念君恩,沉于集权便也罢了。又怎可在国事之上推三阻四,避而不言。

如此行事,可当得上我大周朝的肱骨之臣,又如何对得起先帝嘱托,对得住圣贤之言?!陛下年幼,尚不知事,而我一介女流,不通朝政,恐负先帝之托,唯望诸公尽绵薄之力,护住大周江山。”

陆太后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朝臣们面面相觑,不禁赧然。

“臣等必将竭尽全力,不负先帝所托。”

陆太后暗暗颔首,又道:“既如此,诸公对西北之事可有良策,若点兵遣将,又该命何人前往?”

“臣以为,当设戍边大将,总督三镇,随时调派各镇军士,以应事变。往年江浙两广之地,时有倭寇之乱,京中调派不及,多设总督,掌数省之军政,以防事乱。”

说话的是刚升工部尚书并入为东阁大学士的廖思浦。虽未给出明确答复,其意却不言而喻。想必这三镇总督的人选他也早已有数。只是历来封疆大吏虽不少,可总督西北军政的却从未有过。此举无外乎是欲掌西北军权。

即使陆太后再不懂朝事,也对此事颇为存疑。“总督西北之事,从未有之,如此恐是不合情理。”

“娘娘此言差矣。”

程党事败后,朝野势力经过一番血洗,内阁九卿皆有变动。如新任的刑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郭振便是由南京吏部尚书转任。

“此次西北事败,多是因各方并无联络,不通情势,兵力调配不及,给了异贼可乘之机,以致城池失守。若可总督军务,整合兵力,边疆必定固若金汤。”

“这……”

陆太后一时语塞。

她当然知晓这是对方欲掌权而说出的理由,可若反驳,恐是垂帘听政亦无一席之地。只是这郭振分明由谢时镇举荐入京,怎会与窦党同进退?

“娘娘不通军务,故有所疑虑,不如请示诸公,以做定夺。”

郭振行了一礼。

此言一出,陆太后神色骤变。郭振此举,分明未将她放在眼里。恐其深觉女主乱政,对朝廷颇为不满。

“郭大人此言差矣。自达延汗继位后,鞑靼兵力日渐强盛,右翼济农巴尔斯博罗特野心勃勃,屡次犯边。此次山西大同皆受其扰,而榆林兵力稀少。鞑靼又主攻此处,山西大同虽调兵援助,终落下风。故当务之急非是设戍边大将,而是操练军士,增强兵力。”

窦党意在西北兵权,沈昭若未听事,自无力阻扰。然既旁听政事,便不会置之不理。

不得不说,朝野内外少有如她这般了解西北军情者。

当下一片惊诧。

郭振显然不知晓沈昭这号人,只听到一道稚嫩的声音,俨然将她当作陆太后身侧的侍女,当即便沉了脸色。“不过一内庭宫女,朝堂政事,岂有你插嘴之理?”

沈昭亦是面沉如水。

“臣女之言既在理,诸公便该借鉴思量。”

“荒唐!”

郭振冷哼一声,目光深寒。

“我朝出了个摄政的大长公主,又有听政的皇太后,如今竟连你一小小宫女也要插手朝事。岂非女主乱政,国将不国,必乱矣!”

此为诛心之言。

陆太后的脸色愈加难看。

沈昭却想起郭振的身份来。原是同和年间二甲进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观政,三年后选馆之际却被放至南京六科。此后便与南京有了不解之缘,一生蹉跎,年近古稀才至京入阁。

同和正是大长公主当政期间,听闻郭振当年极力反对大长公主听政,这才遭贬。无怪怨气冲天。

沈昭冷着脸,不见丝毫退让。“臣女无意插手政事。只见诸公受养于朝,上不匡主,下未益民,岂非尸位素餐之辈!”

“你——”

郭振刚出声,却被窦敬言不紧不慢地打断了。这位掌权多年的阁臣说了他今天的第二句话。“老朽听闻西北失事,皆因我朝军士越界,入丰州暗杀鞑靼庆格尔泰公主。”

沈昭神色骤然一变。

若她与此事无关,自要问一句西北未有塘报传来,对方何以知道得这般清楚。然而——

“传言是沈姑娘率领众将士入丰州所为,可是确有其事?”

当然没有此事。

可沈昭却无法解释。她无意暗杀鞑靼公主,但对方的确死于其手。她不能说自己乔装去西北只为查角斗场一事,却被杜巩坑进了大草原。更不能说杜巩杀死鞑靼公主,就是为了让对方拖住山西大同,以便行京师政变。

这只会让事情更复杂。

西北之事既已大白,即便杜巩誓死不言,窦党也可从别处知晓。可对方这般清楚,显见对西北关注并不少,那城陷一事……

“首辅岂不知流言非对也。”

沈昭誓死否认。

“只是西北之事今日方才传出,首辅却对鞑靼内情如此清楚,其中恐有隐秘。您何不解释一番,让陛下和娘娘看得更明朗些?”

“庆格尔泰公主身死,早在去岁鞑靼便举旗控诉,无需赘述。”窦敬言轻飘飘地略过此事,“倒是三镇总督一事,老臣以为当提上议程。”

“首辅大人可有人选?”

陆太后见他不在沈昭之事上纠缠,顿时松了口气。

“前军都督诚意侯可当此任。”

众人当下默然。朝野谁不知诚意侯继室出自宛平宋氏,而窦敬言之子婿宋赐与其同出一宗,来往甚密。诚意侯今日所为,皆受其意。

“诸公可有异议?”

陆太后高声问道。

左都御史谢时镇当即便道:“臣以为右军都督永嘉侯更能胜任。彼时任辽东总兵,骁勇善战,往无不利,女真异族俱不敢动。”

谢时镇与永嘉侯交好,旁人不知,沈昭却知。早在太康年间,永嘉侯对谢时镇有救命之恩,如同再生父母。

而永嘉侯是大长公主子婿,陆太后总要亲近些,当下便道:“云都督战功赫赫,自当胜任西北总督。我看不如——”

“烦请娘娘三思。”

廖思浦开口打断她的话。

“臣有本上奏。臣要弹劾永嘉侯国丧期间,入窑狎妓,有违礼制,其身不正不足以为政。”

果然后招在这。窦党手底下养着一大批言官,要揪政敌的小辫子简直易如反掌。

陆太后面上略显难堪。原是念着大长公主才有意亲近永嘉侯,却不知对方竟这般不知事。国丧期间狎妓,亏他干得出!

“我听闻云都督向来洁身自好,此事只怕谬传。”

可一向风光霁月的永嘉侯此刻却讷讷。原本冷峻的脸庞涨得通红,也是清楚此事难堪。

陆太后见此,顿时默然。

这时廖思浦又道:“诚意侯任宁夏总兵数年,与鞑靼交战无数,最是清楚其战法,当任诚意侯为三镇总督。至少好过永嘉侯这等不知礼法之辈。”

陆太后被他三言两语堵得开不了口。永嘉侯和谢时镇亦是欲反驳而不得其道。

眼见着陆太后就要应下此事,沈昭当即道:“永嘉侯不可胜任,只怕诚意侯亦无才干。臣女听闻其在四川剿匪,屡战屡败,军饷花去无数,匪患却愈演愈烈。如此之资,怎当此重任?”

她顿了一下,想先下手为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