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杀!杀!”天刚微微亮,南风呼啸的吹着,却也吹不走这一片肃杀之色。
时间来到了八月下旬,成都府凤凰山西北边的大平原上,正有两支军队在严阵以待。
他们都恨不得要将对方杀死,冲天的杀气漫在了一起。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操岐刀兮披黑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两支曾经共同反明的起义军,虽说早已反目成仇,却好似还留着那么一丝情谊,然而此时此刻,就连那一点点情谊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怨恨。
‘咚咚咚咚’随着战鼓的雷雷声,两支军队都在逐渐的调整。
东西长曰二十里,南北宽约十里,将近二百里方圆的战场之中,三十多万的军队就好像蚂蚁那般渺小,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
战场距离的增加,也使得传达军令更加缓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两支兵马都是如此,就如同迟缓的老人一般,脑中想个念头,待身体动时已经好久之后。
这也是为何古人讲究精兵的原因,人越少越好把控、越好调配,人一多,无边无际,再加上传令方式的局限,反而在某些时候会成反效果,将领只要稍微平庸一些,就使得大军混乱起来。
这也是为何明末明军总是战败的原因,翻翻明末的战役,你会发现当明军是小规模作战,最大不过万人的规模时,很容易就能打胜仗。
然而一但明军试图征召十几万大军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胜过,总是会出现大漏子,不管谁当统帅都会调度失衡,全局崩溃。
不像明初之时,那些淮西将领,只要被磨炼出了本事,他们到了为将后期,基本上都能指挥大规模战役。
明末不缺将才,就缺帅才,像洪承畴那种不是帅才,让他当一个参谋类型的职位就足矣。
如今真正能大规模主持战役的,建奴那边就是多尔衮三兄弟,再加上豪格一共四人,大顺军这边以前是李自成,现在是岐国公张鼎与二弟吴师麟,大西这边就是张献忠。
全天下良将、猛将何其之多,帅才却非稀少,因为指挥大军非常复杂,这也是为何韩信被称为兵仙的原因。
反正按照张鼎的理解,指挥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是不能将大军看做一个整体,而必须要分开的看,甚至于将每一名士卒都要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思想,不能将他们看做完全听从命令的死物。
在战场之上不可能事事都如统帅所期盼的那般成功,而是会有非常多的突发事件与失败,不要想着十几万、几十万大军能够在自己的指挥下如臂使指。
作为一名主帅,应该相信自己的麾下将领,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突发事件,不要总想着微操,将局部战场的指挥权交给信任的人。
作为主帅你只需要坐镇中央,把控住大局,始终稳住不慌,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张鼎选择相信自己的将领,张献忠也一样,他选择相信自己的义子。
所以张献忠为了填补大西军人数少于凤翔军的劣势,将战场选在了凤凰山前,准备背靠着凤凰山与成都,与凤翔军决死一战。
因而张献忠将大军分为了五阵,在前、后、左、右、中这五阵之中,他对前阵最为重视,不仅将精兵都安置了进去,还将自己麾下的猛将艾能奇也调了过去。
至于前阵的具体布置为:中军都督王尚礼、后军都督冯双礼、左军都督马元利、定北将军艾能奇四人,一共五万兵马,由艾能奇为先锋,老将王尚礼为主帅。
除此之外还有大西军左阵:中将军刘廷举、后将军白文选、平东将军孙可望,率领两万兵马为守势,固守大军左翼。
右阵为左将军岑榆树、右将军陈瑞云、安西将军李定国三人,率领三万兵马尝试进攻凤翔军左阵。
后阵为抚南将军刘文秀、前军都督王定国、前将军刘进忠三人率领一万兵马把守在凤凰山西南部,保护大西军的后路不被人抄。
中军大营则由张献忠亲自率领御营两万多人马左阵。
此阵型可谓是外硬内软,前精后虚,除了一万人把守后阵之外,大西军的大部分兵马都布置在了外阵以抗衡凤翔军优势的兵力。
大西军的左、中阵以及后阵力量及其空虚,然而张献忠却巧妙地将中军大营放在了凤凰山下,背靠整个凤凰上,此举就是为了后顾无忧,不需要害怕。
面对着大西军方如此安排,张鼎面色严肃,迅速做出了调整,毕竟此时此刻张献忠急,他岐国公更急,每耽搁一些时间,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就更危险,所以他与张献忠的想法一致,都觉得必须要速战速决。
至于如何调整,按照师晏平的看法,张献忠如此排兵布阵,是直接将战场宽度扩大了,逼得岐国公不得不将大队人马与大西军一样都与布置在前阵,可能偷袭大西军后路的优势兵力被限制在了前阵。
所以岐国公准备与大西军列一些不一样的阵型,岐国公将每个方位的各部兵马没有混在一起,而是进行模式、板块化。
这是因为以凤翔军如今的兵马的确有些庞杂,虽然直属十营占了一大半的兵力,然而贺珍、刘汝魁、辛思忠、王铎、郑嘉栋、郑建章等人麾下的兵马战斗力也不可小觑。
混杂在一起很容易出错,还不如让他们独立列阵,所以岐国公便列出了叠阵以应对大西军的势头。
首先是面对面迎击大西军的正面阵型,张鼎选择布置了麾下最为勇猛的:蓝田营、尽忠营、精武营、神武营四营合计三万人充当前阵,辛思忠与刘汝魁两部兵马一左一右布置在前阵外围两侧,这样一来前阵一共七万人马,刚好能将大西军前阵压死,更何况罗正武、武大定、孙守法、张孝杰、辛思忠、刘汝魁六人,无一不是悍勇之大将,张鼎要以堂堂之师从正面突破。
而左阵则主要为防守阵型,张鼎派出了善于守卫之营:赵普善的虎字营、郑嘉栋部、郑建章部,三支兵马合计两万八千人,死死守在左阵抵挡大西军李定国部的突袭。
至于凤翔军右阵,则又是一个突破阵,白镇恶的神策营、杞绍元的神威营、刘兴国的神勇营、贺珍的汉中兵马,一共四万两千人,全都是悍勇之士,将作为凤翔军右阵,随时准备突袭,杀入敌阵、直捣黄龙。
除此之外,中军大营,毫无疑问由岐国公亲自把守,带领薛固骞的神机营、熊克己的亲卫营合计一万五千人。
后阵是王铎的凉州军与凤翔军后卫三营把守,一共三万四千兵马,防止大西军狗急跳墙。
如此一来,整个凤翔军的大阵就如同一名蓄势待发的战士,前阵作为其锋利的斩马刀,左阵乃是铁盾,右阵则是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