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土地都到地主家去了,地主的土地又被士族给夺去了。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掌握了国家命脉,士族能够发展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汉朝以来封建王朝在选官用官方面实行过察举制、征辟制,到了魏晋的时候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些都是科举制之前的制度,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用考试,有人推荐或者是家族背景强就能做官。
说简单一点就是拼爹、拼关系。
看明白了没有,出身决定一切,什么后天努力啦,开挂逆袭啦,这些桥段在士族门阀统治的时代根本不会存在,因为当时的社会阶层是固化的。
士族阶层通过世代的积累垄断了经济资源、政治资源,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王者,不服不行。
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士族禁止与寒门、庶族通婚。
这里所说的寒门、庶族还不是平民百信,而是只“富”不“贵”的一般地主。
南朝刘宋时代,寒门出身的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去拜访士族张敷。
按理说狄当、周赳也都是做官的人,人家来登门拜访你应该以礼相待才对。
但张敷不这么想,他作为士族,打心眼里瞧不起两个人,命令家仆将客人坐的位子移得远远的,在客人走后还把狄当、周赳两个人做过的垫子给丢掉了。由此可见当时门阀制度之森严。
一般人家里有个人能够做官就不得了了,士族子弟可不这么想。
让他们做官,可以,但要讲条件,官小了他们不做,负责具体事务的官他们也不做,他们称这类官为“浊官”,做了这种官是很丢人的。
那他们要做什么官呢,位高权重的官、清贵的官、能够管理其他官员的官。
看到没,就这么任性,就问你服不服。
这样的历史发展下来只能是贵者愈贵,贱者愈贱。
但士族门阀制度也不是一无是处,由于有着家族传承,门阀里面也培养出了很多能人、名人。
像王导、王羲之啦,出身于琅琊王氏;曹操、曹丕、曹植那一大家子出身在谯郡曹氏;周瑜、周循等人出身于庐江周氏;谢安,谢玄,谢道韫等人出身于陈郡谢氏等等。
士族门阀制度的贡献是培育出了许多政治大家族,这些家族通过盘根错节的相互联系支撑起了一整套统治系统,这个系统是比较稳固的。
稳固到什么程度呢。朝代都已经更替了,家族还活着。
最明显的就是隋唐时期的例子。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代表的就是李氏门阀,这个李家从南北朝一路走来,在隋朝显贵,随后又开创了唐朝。
而李家不是个例,隋唐时期的士族大阀可以概括为五姓七望,他们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晋阳王氏。
这些大家族都是历经多朝而不倒,比不倒翁还厉害。
既然这么厉害,肯定有其特殊的生存之道。
这个生存之道就是在乱世的时候两头下注,多方押宝。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唐玄宗掰手腕,两人打得不可开交,当时打得最厉害的时候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这时候大家族们就开始动脑筋了,他们开始预测这场叛乱的结果。
结果有两个,要么是大唐把安禄山给平了,恢复对全国的统治;要么是安禄山把李唐给灭了,开创一个新的王朝。
这两个结果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都有很大可能。为了保持家族长盛不衰,五姓七望的士族大阀们开始把鸡蛋往两个篮子里装。
具体的做法就是派出家族的优秀子弟去投奔安禄山,在叛军里面任职。
这样一来家族的主要成员在朝廷里面做高官,还有一部分子弟在叛军里面挑大梁,无论哪一方胜利家族都会存活下来,继续自己的辉煌。
这种事情瞒不住人,大唐朝廷知道,安禄山也知道,可是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士族大阀的做法。
为什么呢,因为士族门阀代表着统治天下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无论是谁来坐天下,都要依靠这些人来治国理民。
所以大唐尊重士族们的生存之道,安禄山也乐得把治理国家的人才收归己用,并委以重任。
这是一整套被统治阶级默认的潜规则,想要玩政治游戏,就要尊重规则。谁敢破坏规则,谁就出局。
最后李唐王朝平定了叛乱,把叛军头脑连同投奔叛军的士族贵族全都抓了回来。
五姓七望的话事人开始出来营救。
这些豪门望族有两套方案。对自己的子弟能够营救就尽量营救,营救不了就大义灭亲,杀掉他们来赢得统治者的原谅。
这也是规则里面的内容,没办法,有时候想要保全整体,就必须做出局部的牺牲。
家族里面的人才很重要,但家族的整体利益更重要,为了整个家族,个人是可以被牺牲掉的。
所幸李唐王朝还是比较仁慈的,皇家也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最终赦免了大部分的士族子弟。
至此,士族大阀又一次押宝成功,顺利渡劫。
看到没,在士族的眼中,家族的利益是最大的,这个利益比国家利益还大,为了家族,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牺牲的。
隋唐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认同士族制度的潜规则,任何斗争都在规则里面进行,包括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这也是士族大阀在后面作祟。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大家都讲规则,可以把斗争的消耗降到最低,人死得少,利益消耗得少,统治阶级整体的力量就可以持续保持稳定。
但是时间走到五代十国时期,不讲规则的人物出现了,这些人还很多。
代表人物就是朱温以及之后的一大把暴君们。
在这些人面前,士族大阀们屡试不爽的生存之道,失效了。
五代十国,顾名思义,就是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五个朝代,以及其他地区先后存在的十个国家政权。
这些势力还都是大浪淘沙之后存活下来的,其他昙花一现的政权我们还都没有计算在内。
在这样群雄并起的年代,你再多头押宝、各方下注又有什么用呢——时局太动乱了,押宝都压不赢!
这段历史时期的头领人物出了李克用之外,其他人基本上全是草根出身,你去跟他们讲规则,他们会先把刀子亮出来,然后阴森森地对你说,他们只信一个规则,那就是弱肉强食。
士族大阀的子弟在黄巢起义就已经被杀了一大批,后来的秦宗权、孙儒、朱温等人又都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只懂得舞刀弄棒,能动手的绝不动嘴,把士族阶层又大杀了一批。
像是宰相崔胤、裴枢、崔远这些人都是“五姓七望”大家族里的代表人物,朱温杀起这些人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毫无阻碍,没办法,谁让人家拳头硬呢。
随后朱温建立的后梁王朝覆灭,中原地区大乱,仅存的士族大阀的种子也被消磨干净了。
等到后唐明宗即位的时候,竟然找不出一个能够写奏章的人,上至皇帝下至满朝文武都是大老粗,你说悲不悲。
当然,士族中也有跑到南方各国避难的,但豪门大阀的根基被损毁了,这些漏网之鱼也就成不了气候了。
士族门阀的毁灭代表着统治秩序丧失,规则没有了。
没有了规则大家就可以胡来,底线也不用守了,道德也可以不讲了,脸皮也可以不要了,乱打一气,闹作一团,五代十国的乱世就这么来了。
这个乱世可以称作是华夏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比三国还乱。
为什么呢,三国是精英战争,曹操、袁绍、刘备、孙权这些人都是有传承的,他们懂规则,乱可以,但有些跌破底线的事情是不会干的。
比如说曹操虽然很想称帝,为此也诛杀了反对他的荀彧等人,但最终也没有跨出最后一步,最后无奈之下自诩要做周文王,让儿子曹丕去做周武王,取代大汉王朝建立了魏朝。
相比之下朱温就不一样了,我就要称帝,我等不及,谁挡我我就杀谁,也不管时机成不成熟,硬来。
这家伙最后在登基大典上和群臣掷骰子赌博,吆五喝六乱成一团,完全没有皇帝的样子。
同样的差距也出现在对军队的控制上。
三国时期虽然也是武夫的乐园,但乱就乱在将领这一层级上,军队的中下级军官以及士兵走卒还是比较老实的,因为规矩还在。
五代时期就不一样了,上上下下全乱了,诸侯不听天子的,将领不听诸侯的,下级军官也不听上级的,就连士兵也成了骄兵悍卒,动不动就来一次哗变,自己任免将帅或者干脆自己当家做主。
这一点在魏博体现的比较明显,后期类似的事情更多。
所有这一切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社会体系崩坏了。
而且崩坏得很彻底,上至朝堂,下至黎民百姓,全都无规矩可循。
无规矩可循的时代人吃人很正常,父子相残也是家常便饭,乱-伦游戏也时常上演,人性的丑恶被暴露无遗。
所以说士族大阀时代的结束是五代乱世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乱世发展的结果。
当然,土地制度的改革、士族的腐朽堕落、科举制度的兴起也必然会导致这一阶层灭亡,但这不是我们讨论到重点。
以上,我们简单讨论了一下五代十国乱世形成的原因,这很有必要。
因为现在故事才刚刚开始,后面的行文会把这一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有懂得了上述我们所讲的内容,大家才会对后面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现象有一个深刻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