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不错。”
一半就是五个回合,古代不怎么兴大长篇,而且赵芙苗就算想写,也得要时间,不可能一下就写出来。
倒是李管事找来的,那三个写话本的书生已经开始着手写了,听下面的丫鬟说,那边屋子里,天天跟唱大戏似的,每天从睁眼就开始吵,晚上睡觉,做梦都在争论,谁也不服谁。
听起来和、精、神病院似的。
古代写一本书,真正用心的人,差不多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写,每一句话该怎么说,同样的意思,用哪个字表达更贴切,又要如何避免被朝廷忌讳,总之写到呕心沥血是没问题的。
赵芙苗之前就想着多些人,大家一起来想,人多力量大嘛,但是却忘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书生本身就有自己的牛脾气,一旦双方的意见不合,那可就热闹了。
每个人都想把对方劝服,同意自己的想法,偏偏谁也说服不了谁,乌眼鸡一样地看不顺眼别人,只能是这么耗着。
现在才哪到哪啊,还有得磨合呢。
不过好在,他们准备大长篇,也不耽误写一些小故事,字数不多,就万来字,但是情节紧凑,安排得满满的,任务塑造也很丰、满。
可这些小短文要排练出来,就不能含糊过去,肯定要增加一些东西进去。
前面那一本话本直接搬上来,赵芙苗是没办法,时间太紧张了,而且之前也没想到活字印刷这玩意。
只能先把戏排出来,等把名头打出去了,再来印刷书本就不愁销量了。
接下来这一本话本,就可以提前一个月做宣传,然后先把话本印出来,炒热一下,等中秋节话剧演出的时候,才会更热闹。
巡视完食楼,赵芙苗转个身,又带着人去了福禄寿。
这边已经好长时间没过来了,倒是依旧客满,这会正是酒酣之际,大堂里热闹着呢,吵吵闹闹的,隐约听到有人在谈论,元佼被调回上京,元修过去的事情。
许多人争论的面红耳赤,还是书生呢,撸着袖子,没有一点形象,仿佛是他们口中最为嫌弃的泼、妇骂街。
赵芙苗在门口听了几句,不过是为元佼感到不值,走了九十九步,最后一步被硬生生砍断,换了人,也有觉得肯定是元佼在江南那边也做了什么事情,否则皇上为何把他调回来。
反正是各有各的理,说到激、动之处,还差点动起手来,引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又觉得丢人,各自掩面坐下不语。
王掌柜从账本上抬起头,一看王妃过来了,手一顿,差点打翻旁边的砚台,草草合上账本,赶紧出来迎接,顺便让小二去后厨准备几个菜送去雅间。
这个点过来,想必王妃也还没用膳。
大堂里的伙计也不知道提醒他一声,没一点眼力见。
“东家过来了,楼上请!”
赵芙苗巡视了一圈,可有可无的跟着他去了雅间,刚坐下不就,几样猪肉做的菜肴就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