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慈道:“还用问?自然是拿银子?”
见谢慈回答的这般直白,众人不知道说啥了。
谢慈问那小童,道:“你呢?”
小童听了,愣了一下,然后认真的想了想,道:“银子。”
谢慈乐了:“这不就得了。”
小童看着谢慈,问道:“你觉得你是君子吗?”
谢慈道:“我当然是君子。”
众人见谢慈如此不谦虚,沉默依旧不知道说什么。
小童就道:“我听人说,古时候有个叫陶渊明的人,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君子吗?”
谢慈道:“陶渊明当然是君子。”
小童道:“陶渊明是因为不缺吃食,所以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吗?”
谢慈道:“不是。”
小童道:“那是为何?”
谢慈道:“你没听过五斗米的故事?”
小童摇头道:“没有。”
刘庵在旁实在道:“人得先活着,才能君子。”
闻言,小童就道:“那为了活着就不能君子了?”
刘庵摇头道:“当然不是。”
小童说:“为了活着,就不为君子了?”
刘庵道:“不是,以君子为前提。”
小童点头道:“我明白了。”
老者这时道:“其实为生为死都要做个君子。”
刘庵和谢慈还有柳善庆点头。
小童等人看看他们,没说什么,旁的孩子道:“五斗米的故事是什么?”
“五斗米的故事?啊,你说陶渊明啊,我知道,我给你们讲吧,除了谢慈,谁还听过?谁还知道?有听过五斗米的故事的吗?”刘庵说。
“我没听过。”那孩子说。
“我也没有。”其他几个孩子也道。
阿宁说:“我听过。”
小童道:“我没有听过。”
老者不语,但显然知道,柳善庆道:“我也听过。”
刘庵见此,就看向那小童等人道:“看来是只有你们几个没听过了,好,那我就给你们讲一讲。”
“好!”
刘庵便笑着道:“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说。”
“县令?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去了彭泽,皇帝知道吗?”小童问道。
刘庵道:“当然知道了。”
“皇帝知道陶渊明?”小童说。
“知道。”刘庵说。
小童道:“陶渊明不是很厉害的人吗?”
刘庵说:“是德行很好的人。”
小童道:“有才能吗?”
刘庵点头道:“当然有!”
小童道:“那为何皇帝不让陶渊明留在朝廷?”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刘庵说道。
“陶渊明晚年归隐田园,他大抵是个不喜欢朝堂的人。”老者在旁说。
闻言,小童道:“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他还是去了彭泽。”
老者道:“对,但是为了养家糊口。”
小童点头道:“所以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刘庵和老者道:“不错。”
只听刘庵接着道:“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去了。”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
“这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自己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官书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小童听到这里,就见刘庵道:“这就是五斗米的故事。”
“那他领俸禄了吗?”一个孩子问道。
刘庵道:“应当是领了。”
小童道:“也可能没领,俸禄若是没有发放,他应该也不会去拿。”
刘庵道:“可能吧。”
“那个督邮是太守的人?”小童问:“太守知道这个人吗?”
“督邮曹掾?太守肯定知道啊。”刘庵说:“不知道就不会派他去彭泽了。”
“可是太守知道这个督邮是什么人吗?”一个孩子问道。
刘庵说:“应该不知道。”
“太守不知道却派那人去彭泽,显然那人是太守的手下,既然是手下,为何不知道?不知又为何把他派去彭泽?”小童问道。
闻言,刘庵头疼,无奈道:“可能这个督邮曹掾在太守面前装作是好人。”
小童等人听明白了,道:“那是太守眼睛不好啊。”
刘庵哭笑不得道:“算是吧。”
听完刘庵的话,一个孩子看了看,忽然问道:“你们知道雄牝城,将义,略甲是什么吗?还有十阵,十阵的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
不知道这孩子忽然说这个做什么,刘庵摇头道:“雄牝城,将义,略甲,十阵是什么?”
小童也看向那孩子,那孩子见刘庵等人都看着自己,低了低头,道:“我偶然听来的。”
老者道:“你也不知道?”
那孩子就点头道:“不知道,老爷爷,您知道吗?”
“老夫只知道,这些似乎出自兵法。”老者道。
柳善庆道:“晚辈也不知。”
刘庵道:“别看我,我也不知道啊。”
阿宁看着刘庵,小童看向谢慈,问道:“你知道吗?”
谢慈知道,但是懒得说话,只想告辞,便道:“不知道。”
小童就道:“那就说我们知道的。”
刘庵就道:“你们听过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故事吗?”
众人看看,小童等人摇头道:“不知道。”
刘庵就笑道:“那我就给你讲讲?”
“好!”讲故事比读书有意思,几个孩子很高兴,老者也是闲来无事的,柳善庆不着急回家,谢慈几回想说告辞,但都被阿宁打断了话,只好百无聊赖的盘膝待着,一手撑着脑袋,瞧着槐树叶子发呆。
刘庵道:“诸葛亮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十六岁那年叔父也去世了,于是诸葛亮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
“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着作,获得了政治,军事,历史的知识,他又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逐步形成了一套政治见解,当时,刘备正依附荆州牧刘表,他觉得要成大事,必须有智谋的人辅佐,因此一直在物色有见识的人才,后来,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很有名声,便去拜访他,并问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说平庸的书生文士怎么会认清天下大势,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是杰出人物。”
“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故事。”刘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