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前方奋战的裴元清等人没有辜负朝野的厚望,短暂的失利后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还打出了几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裴元清的优秀品德也在这场大战中展露——他不仅有着躬冒矢石的勇气,与将士同甘共苦,还颇为知人善任,在这次大战中为李曜发现了不少可造之材。裴元清身为主帅,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强压人一头,在任何时候都能听进去别人所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并且采纳,大胆启用卓越勇敢的新人。
上下同心,完美地向南平人展示了燕人还能再打五百年,就算两线作战,国内有叛乱,打你也是眨眼的功夫而已。
李曜收到裴元清和祁然的奏表时,这场大战已经结束了有些时日——此次南平与燕国的较量,以南平太子承郢主动投降,签订城下之盟而告终,这次当祁然步入南平都城昌德时,迎接他的人没有了倨傲的神色,都是毕恭毕敬的。两国约定合为一家,世世不得相诈相攻。
祁然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出了昌德城,挥鞭跃马奔向已经属于燕国的赤阳城,心中无限豪迈,也舒了一口气——仗打完了,他也不用再待在前线了,可以回到富贵繁华的都城了,还能得一套皇帝御赐的大宁坊的大宅子,自己的理想也要实现了。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在裴元清与祁然奏表的字里行间,李曜似乎看到了两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裴元清的字大有进步,看来在戎马倥偬的间隙,裴元清也有练习写字啊,仍是一如既往的认真;还有这祁然自信满满的语气,也与以往并无二致。
真好,良将名相都在他大燕的朝堂,都在为他李曜做事。
在裴元清的上奏表中,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功绩着重提起,有些功绩还故意抹去,但是将手底下将士们的浴血奋战说了个一清二楚,精确到名字、籍贯、从军几年、所擅长的等等都记录在上,李曜一字一字,认真看着,很是能体会到裴元清的拳拳之心。
其中裴元清所列出的有功之人,李曜对霍衡、寒英、石觅、孙曙四人印象最深——攻取雍城、邕城、东乡、城阳、乘皞、甘泉等六城是霍衡和石觅的功劳,破番丹、吉为、胥柝三国联军则是寒英做先锋,攻取大梁是孙曙的计谋,这四人据裴元清所说都是有胆有识的真豪杰,在奏表中裴元清只为属下众将士求赏,丝毫没有言及自己。
李曜欣慰地看着裴元清的奏表,提笔写下回复——
“世人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今朕有卿等犹如燕王有乐毅,汉帝有韩信、赵充国,吴有周瑜,隋有贺若弼、韩擒虎,南平不道,屡次侵袭,卿等扫妖氛于牛斗,江海无波;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卿等壮勇,临阵冲锋,刀斧在左右,智勇不改,卿等功绩,为一时之杰,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今秋已至,天气稍冷,卿等宜添加棉衣,稍作休整,再御大敌,朕在平城,夜不能寐,侧耳远听牧马悲鸣,遣使者见塞外草衰,烽火四起,感卿等报国之心,死义之行,朕不甚欣慰,坐镇都城,静候佳音,归来之日,前途似海,不可窥测。”
李曜复又打开祁然呈上的奏表,提起朱笔只写了“速归”两个字,便将两份奏表分别交予应如实和李龁,让他们发往尚书省,由尚书省指派郎官作为诏令官,前往皞地分发两份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