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将整个“契约华工”式的人口外流现象,视为一种变相的拐卖人口。
或者视为“黑奴”制度的变种并不客观。
大部分流入海外华工,还是抱着“淘金”的目的,自愿前往海外的。
“猪仔”一说,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旅途、工作环境的恶劣,且需要用劳动偿还出海的费用,导致丧失一段时间的人身自由。
英国对华工的招募行为,始于19世纪末对开发马来半岛资源开发。
不过最早这样做的并不是英国而是荷兰。
161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将位于巽他海峡东侧的雅加达,定位为自己在东印度的政治、经济中心。
彼时的雅加达规模还很小,为了自己在东南亚的长期经营。
荷兰人不仅将马来语的“雅加达”更名为荷兰语的“巴达维亚”,二战时改回来了。
更开启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契约华工”群体也由此出现。
当地的马来人的劳动效率问题,是荷兰人决心引入华工的主要原因。
由于华人很早就开始在南洋各主要港口城市经商甚至定居。
精明的荷兰商人很快便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决定:让中国人来帮助他们建设殖民地。
不过单纯将荷兰人的招募对象称为“华工”,倒也不是很准确。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荷兰人并不是直接招募中国人做工。
而是把工程或者商业项目,比如种植园包给有实力的中国人做,由后者再进行招募工作。
荷兰人的这种承包式做法,使得“卖猪仔”一说,并没有提早到17世纪初。
换句话说,当时前往爪哇等地谋生的中国人,基本是没有强迫现象的。
整个过程,更像是一种基于各种“契约”而形成的战略合作关系。
比如在18世纪初,有80%以上的种植园主是华人。
这种合作关系,使得前往荷兰殖民地谋生的中国人,整体也获取了不小的经济利益。
并且在荷兰人与马来人之间,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的趋势。
然而华人最终却并没有在荷属东印度形成一个中间阶层。
至于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
事实上,在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各地。
华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扶植政策,最终都可以做到主导当地经济的程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勤奋和危机意识。
由于四季交替,高纬度地区一年当中总有一段缺乏食物来源,需要依靠储蓄来生存的日子。
同时,这种资源的相对匮乏,还会使得族群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反观纬度的热带地区,则大都以物产丰沛而着称,缺干旱地区除外,几乎不用为食物来源问题感到困扰。
在自然、人文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为勤奋及更有危机意识的温带民族,一般在竞争力上优势明显。
第二个原因是对教育的重视。
与世界其它温带地区不同的是,在华夏乃至整个东亚的文明基因中。
“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