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说是希望从意识形态层面着手,用“恢复华夏”的愿景引发共鸣。
既然“反清复明”之说如此有市场,那么不管是清初那些前明遗民所组成的民间反抗组织。
还是后世认为这杆大旗更有号召力帮派组织,都会希望寻找到一个点。
一个被前进官方政治背书过的聚结点。
换句话说,以“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为凝聚点。
却又兴起于草根阶层的洪门社团,需要有一个真正能代表“明朝”政权的政治势力,提升其政治出身。
作为我朝所遗留下来的最后抵御者,郑氏大员很显然就是最合适的对象。
如果去看洪门的初创史和发源地,就会发现他们都带有鲜明的闽粤属性。
也可以这样认为,在明末清初中国各地所涌献的民间反抗组织中。
能够与郑氏大员发生联系的“洪门”,在意识形态和传承上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
以至于晚清三大帮会中的另两个:活跃于江淮下游的“青帮”。
兴盛于长江中下游的“哥老会”,最终都愿意将自己的历史置于“洪门”之下。
那么,洪门与郑氏大员之间是否真的有联系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依托大员、经略东南沿海的郑氏及其后人,与东南沿海的民间反清复明组织。
他们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属性上的互补性,使得二者有结合在一起需要。
不过这并代表说郑成功或者陈近南创立的天地会,只是说双方在当时的确有一定层面的合作。
将郑成功及陈近南等有我朝正统出身的政治人物,引入社团的历史有助于抬高“洪门”的出身。
类似的案例也出现在倭国,在倭国侵华战略中志愿打前站的民间社团组织“黑龙会”。
这个组织成立于1901年,与倭国政府军队就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只不过在倭国已经完成国内整合的情况下,“黑龙会”及其所代表的倭国民间社团力量。
政治目标比之中国的“洪门”要更为宏大,是帮助倭国夺取并消化中国东北地区罢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洪门所抢占的“反清复明”制高点,使之在整个华人社会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也可以说,任何对现有体制、社会、法律不满,乃至仅仅是不想垄断某一经济领域以谋利的人。
都可以附会于这个出身高大上的组织,包括参照其既有的组织架构建立实际独立的帮派。
在西方人看来,洪门内部的组织形式颇有些民主、共和的意味。
这是因为,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式社群不同的是,洪门组织在成员关系上要更为平等。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洪门中人最引为自豪的信条之一。
建立在这一信条之上而形成的组织架构,也就有了推选、议事等于看似与“西方民主”类似的形式。
用更具平等意识的“兄弟”形式,聚结更多个体的一理念并非洪门所独创。
在上一个蒙族主政中原的朝代——元朝时期便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