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逼迫他国Z治结构、价值观向自己看齐的做法,要更有效得多。
米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强海洋国家的标志,源起于第二次世J大战的胜利。
战后为了重塑世界地缘Z治格局,米国人并不愿意看到欧州那些老大帝国。
仍然在海外殖民地拥有主导权,同时在大陆以外缺乏殖民地的俄G人,亦同样对此耿耿于怀。
因此随着二战对世界B权的重新定义,以及欧洲老牌殖民国家的衰弱,全球范围内迎来M族国家独立的高峰期。
1946年,作为殖民时代向M族独立时代过渡的产物,英国治下的:
海峡殖民地、马来L邦、马来属邦合并成立了“马来亚联合邦”,并于1957年获得了正式的独L国家地位。
不过此时的英国,还对在M六甲保有一个,直属殖民地存在幻想。
因此并没有把位置最好的新加坡放入这个新生国家的范围。
然而在大势面前,英国最终还是不得不把自己在南洋的殖民地,打包为了“马来X亚”。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X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建立了后世的“马来X亚联邦”。
唯一的例外,是同样在婆罗洲拥有最强Z教、政治历史的“文莱苏丹国”。
如果英国人决定让“砂文沙”地区,单独成立一个国家的话,那么文莱应该是很愿意充当这个新国家核心的。
那样的话,这个新国家的历史源头,将毫无疑问的指向15世纪初的文莱。
然而一旦与马来亚地区组成联邦,那么无论在政治还是Z教上充当源头的,就只能是更有资格的“马六甲苏丹国”了。
事实证明,文莱的选择是对的。
今天在东马人认为,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遭遇了马来亚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下。
文莱却得以凭借独立国家地位,以及海底的石油过得顺风顺水。
与文莱的处境类似的还有X加坡。
不过与文莱主动选择不加入“马来西亚”不同的是,X加坡却是被“踢”出去的。
这其中,潜在的Z族矛盾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那个过渡性的“马来亚联邦”中,华人人口占比为40%。
而在吸收进X加坡,及东马的沙捞越、沙巴两州后,这一比例上升到了42%。
加上以印渡人为主的其它族裔,后世印渡裔占马来X亚总人口7.3%。
成立之初的马来X亚,马来人与非马来族裔之间形成的均势。
很显然,这一比例将对力推“马来人优先”原则的马来人不利。
两年之后,“新马分离”议案,在马来人主导的议会全票通过,X加坡被动的迎来了独立。
随着X加坡的独立,以及出生率上的差异,今天马来X亚的华人比例则下降到了14。
在族群争端中,每个M族都会希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从这点来说,以原着民自居的马来人,试图为自己,多加一层Z治保护并非不可理解。
马来X亚地缘结构的复杂之处,不仅体现在Z族层面,还体现在特殊的联邦政治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