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即不希望海上贸易处于失控状态,进而影响自己的权力集中度。
也不希望由商业阶层,来主导因此而产生的巨额经济利益。
如果说农业经济,主要是通过土地和人口普查来做到Z治管理的话。
那么海洋贸易的管束,则主要是通过在规定港口贸易,以及颁发牌照,甚至直接由官营机构运营,来加以垄断了。
比如唐、宋、元、明,及清朝初年,都有“市舶司”这样的机构,专职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
虽然每个朝代的海上政策松紧程度不一,但总得来说,天朝对于海外贸易是持比较谨慎态度的。
一旦感到来自海洋的力量,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安全,通常就会采取一禁了之的“堵”的办法。
像我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针对民间贸易实施海禁政策。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备来自倭国的骚扰,即俗称的“倭寇”。
事实上在东南沿海,很多人都知道。
所谓倭寇中,其实是有很多以海为生的当地人,甚至一部分当地官员和商人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如果朝廷愿意采取疏导的方式保护他们的利益,矛盾是完全可以调和的。
只不过,带有鲜明农耕文明烙印的天朝,在管理海外利益方面实在缺乏信心,战略上不愿意承担风险罢了。
郑和下西洋时期,代表着天朝海洋事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但这一阶段,其实也是我朝,针对民间海洋贸易管制最严格的时期。
因为当时的朝庭,有足够的实力统驭东、西两洋。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陈祖义为什么会没有生存空间。
在郑和离世之后,朝庭尽管还在竭力维持针对民间的海禁政策,但约束民间贸易的力量,实际已经被削弱了。
开国至今,倭患都对朝庭的海洋政策造成了非常深的影响。
事实上,倭寇侵扰我朝沿海的现象,在海洋政策宽松的元朝就已出现。
本质上,倭寇的起源与倭国的政局有关。
大家可能不知道,倭国自有史以来,Z治上一直实施着号称“万S一X”的天H制。
能够在长达1000多年时间没有改朝换D,在于倭国天H长期以来并不是Z央J权的代表。
其Z治的内核,仍然是地方贵族自成体系的“封建制”。
就管理难度来说,Z央J权的难度要大的多。
这也造成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封建制”才是自然选择的常态,倭国在开国之后也不例外。
公元7世纪,通过开展与唐王朝的交流,原本处于封建状态的倭国。
曾经试图完全按照天朝的模板,打造一套倭国的Z央J权体系。
从公元646年开始,这次变革史称“大化改新”。
这次向天朝学习的经历,对倭国M族和文化的形成造成了深远影响。
直到1200年后,倭国再次跨越海洋看到了新的模仿对象。
并通过一场新的改革——“明治维新”,让倭国率先在亚洲,进入了现代国家行列后,才为“倭国”二字注入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