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论从天时、地利,还是人和角度看,这种想法在当时都不具备可操作性。
最终为世人留下的,只有“崖山之战”后的悲凉。
无论以国人所尊崇的“忠”文化层面来看。还是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气节角度,以及将大员纳入Z央之国版图的贡献来说。
Z成功的历史地位都是无可质疑的。
相比之下,出身郑氏集团,后来帮助清王朝完成两岸统一的S琅,则成为了一个争议人物。
点评这些历史人物的是非,并非是我今天我要说的。
只能说在历史的洪流中,郑氏父子以及S琅的选择,并不应该简单被看作,他们的选择。
而更应该被视为,类似抉择的代表。
客观上说,即使郑氏家族,全部选择追随郑Z龙,大员海峡依然有可能,成为博弈的战场。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清王朝的不信任。
鉴于清王朝的异类出身,以及“剃发令”的高压推行,这种不信任感的存在,非常普遍。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反抗者们认定,他们在海上有足够的优势。
这种优势,即来源于环Z国海贸易的经济贡献,更取决于地缘Z治上的退路。
所谓地缘Z治上的退路,指的就是大员岛了。
对于郑C功所代表的,D南反抗力量来说,大员岛和大员海峡,是其敢于,直面北方压力的资本所在。
相比之下,代表西南抗清力量的南明政权,虽然也能够依托,险峻地形进行抵抗。
但总得来说,没有东南抗清力量,那么有地理优势。
将中南半岛诸国,视为退路的想法,更是不具可操作性。
这使得南明政权在西南的存在,较之在东南抗清力量,要更早退出历史舞台。
郑Z功是在1661年,发动大员之役的。
在此之前,其领导的以仙洲、鹭岛为基地的东南抗清力量。
一直在从浙南到C汕一线的,沿海的军事对抗中占据优势,T州-C州一线。
然而无论是期望收复中原,还是形成南北分治格局,做到这点都是远远不够的。
从地缘Z治角度看,富庶的江南,才是必须拿下天王山。
对于依赖海外贸易,提供资金的郑军来说,控制江南这个,最重要的丝绸供给地的诱惑,同样巨大。
1657至1659,郑军先后三次,由福J沿海起兵北伐。
并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一度沿长江而上,进逼江南的门户——金陵。
尽管这三次北伐,都遭遇了失败,但郑军在D南沿海的,海上优势依然存在。
要知道,即使在北伐失败之后,郑军依然在1660年,于鹭岛全歼了,乘势进犯的数万清军水师。
从战略上看,如果同时期,以云贵高原为基地的南明政权,能够稳定住并反攻S川成功的话。
那么郑军再图江南,并形成南北分治局面并非没有可能。
即使抗清力量无法统一,亦有可能形成三国分立的局面,包括更复杂的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