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族群,为了融入自视更高级的族群里,往往会尽力表现出,对原有身份更多的恶意,以洗刷身上的这种原罪。
比如在后世,在倭国极右翼势力中,最卖力表现的其实是一些倭籍H裔。
包括海外一些所谓拥有hua人血统的政治家,往往并不如很多人想象那样,天然会做更有利于天朝的事。
他们甚至会更反hua,原因在此。
希望用意识X态上的高调表现,来补足血统不足的情况,也表现在毛里塔里亚的国家属性认定上。
毛里塔里亚是后世世界上仅有的5个,以“绿教共和国”为名的国家。
其它4个分别是B基斯坦、A富汗、Y朗,以及经常跳梁的G比亚。
观察上述几个国家的属性,就会发现它们在Z族归属上,都不属于最能代表绿教文化的“阿拉伯”概念中,并且都面临很现实的地缘Z治压力。
将认同传统政J合一形式的“绿教”,放在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之前,是上述国家试图彰显自己存在,寻求在绿教世界获取支持的重要手段。
当然,也不是说用了“绿教G和国”这个旗号,就一定会在实操过程中践行绿教教法,这更多是在表明一种态度了。
比如最早用这个标签的B基斯坦,实际就没有形成政J合一,或者说S权置于政权之上的统治结构。
不过与阿拉伯-X尼派势力,正面对抗的Y朗(波斯-什叶派属性的),后世的确是在这样践行的。
“毛里塔尼亚”希望,尽力切割与西非的地缘关系,而尽力将自己的属性,与北非拉近的心理,还体现在它的国名选择上。
与加纳、马里这些古为今用的非洲国名一样,毛里塔尼亚一名也相当有历史,甚至要更久远的多。
在罗马与迦太基相争时期,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的阿特拉斯山脉沿海地区,就被称之为“毛里塔尼亚”。
腓尼基人的殖民中心“迦太基”,狭义指向的则是突尼斯地区。
后来罗马帝国的行省划分中,马格里布毛里塔尼亚地区,被划为“毛里塔尼亚行省”。
而摩洛哥(迦太基),和利比亚西部沿海的黎波里斯地区,则被归为“阿非利加行省”。
从位置上看,马格里布毛里塔尼亚地区,应该也是后来入侵伊比利亚的,“摩尔人”的根基之地。
那么毛里塔尼亚与摩尔人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知道,所谓“尼亚”与其它类似的“里亚”、“西亚”、“尼亚亚”等等后缀一样,都是“之地”或者“之国”的意思。
少有人知的是,“毛里”与“摩尔”,其实只是不同的译法。
也就是说“毛里塔尼亚”的本意,就是“摩尔人之地”。
了解了这层关系,相信大家对后世的“毛里塔尼亚绿教G和国”。
为什么要把一个,原本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之北的地缘概念,南移到荒漠覆盖的区域。
并且处处彰显自己,“摩尔人”身份的用意有所意会了吧。
虽然在后世,毛里塔尼亚没有可能把自己的统治范围,扩张到马格里布地区,更别说摩尔人曾经入主的伊比利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