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墨家虽然在军事防御战术上的贡献很大,但这样做的本质,是为了说服统治者接受其兼爱、非攻的哲学思想。
虽然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墨子的想法显然又过于超前了。
又比如,身为“兵家”的孙武,其所诸的《孙子兵法》,也绝不仅仅是一本,事关军事战术的书。
说到这里,顺便谈一下关于分裂和统一的话题。
湖海散人的《三国演义》开篇写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尽管历史上那些分裂、战乱的年代,给整个华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苦难回忆,
使得大一统思维,成为维系华夏文明命脉的核心线。
不过,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并不防碍我从技术角度解读,
分裂时期是否也能为整个M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些别样的环境。
人才和创新思维,在大分裂时代能够拥有更多展现机会,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乱世出英雄之说,便说的是这种情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诸如三国、后世民国时代这样的短期分裂局面,
本身并不足以促进思维方式的质变,毕竟地缘影响力,需要一个较长时代的累计,才能显现出来。
一个王朝最危险的时期,往往是在前三代,需要所谓“英主”稳定局面。
如秦、隋就是这方面的反例。
一旦治下的每一个国民,都出生在这个朝代。
即使出现一些“庸主”,趋于稳定的统治秩序官僚体系,以及民众意识中的天然认同感,
也能够推动王朝,继续运行相当长的时段。
有鉴于此,此种分裂局面所展现的更多是,一些谋略方面的技巧,比如三国,而非文化上的创新。
一个比较特别的案例,是后世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方面的大家,以至于有一部人会很怀念那个时代。
事实上,民国时期的思想活跃度,主因是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19世纪下半叶,中央之国封闭的地缘结构被迫渐开。
在外来思想、先进技术的冲击下,华夏文明不得不被动处在,一个战略转型阶段。
当束缚思想的大清帝国,成为历史之后,自清末洋务运动始,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思维量变,得以在民国这个纷杂的地缘舞台上释放。
由此又引发了另一个话题,那就是后世处在统一阶段的天朝,是否又会因为稳定,而丧失了思想创新的活力。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倒也不必十分过虑。
毕竟“固步自封”的前提在于封闭。
后世身处这个世界在的天朝,早已不可能,回到关起门来一家独大的状态。
即使华夏文明的内核是稳定、和谐,外部剧烈的竞争环境,也会推动其适应新变化的。
再来看看印度的情况,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从印度河平原,开始向东部的恒河平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