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从行政地图上,也可以感受到这点。
在“挖”去了M加拉国之后,印度东北部与天朝、M甸相接的区位,显露出了一片,飞地般存在的国土。
这片亚飞地的核心区,是喜马拉雅山脉与卡西丘陵、那加丘陵,包夹而成的“布拉巴普特拉河谷”,行政上,属于印度“阿萨姆邦”所辖。
后世着名的阿萨姆红茶,使得阿萨姆之名世人所知。
不过,对于地缘研究者来说,更感兴趣的是,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属性。
所谓“阿萨姆”之称,源自于13世纪初,以布拉巴普特拉河谷,为核心立国的“阿萨姆国”。
阿萨姆人属于,黄种人的“傣泰民族”,与天朝境内的,傣族、T国的主体M族“泰族”同源。
在他们入主这片土地之前,这一地区的原住民,也不是印度雅利安人,而是属于藏缅语族的部族。后世,除了傣泰族源阿萨姆人以外,还有与缅族亲缘相近的那加、米佐等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阿萨姆国在印度东北部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
这一时期,整个M加拉平原以北、以东至若开山脉,后属印度的领土,都属于它的领地。
包括有: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特里普拉邦。
加上印度在向我们声索主权的“Z南”地区,所设立的“阿鲁纳恰尔邦”。
这片介于天朝-M加拉-M甸之间的印度控制区,又被称之为,印度东北部的“七姐妹”邦。
与东南亚乃至东亚,Z族属性一致的印度东北地区,在印度是一个异类的存在。
为了遏止,这一地区的F离主义倾向,印度在建国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向这一地区移民,并因此加剧了当地的地缘矛盾。
应该说,印度东北地区的这一特殊地缘属性,与M加拉人维持自己,地缘D立性的努力,也有直接关系。
即使不考虑这一点,对于以恒河平原为核心的印度政权来说,
拿下人口众多、贸易昌盛的M加拉平原之后,也很难有动力,去解决那些受山地保护的黄种人。
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
真正为绿化“印度雅利安人”,即B基斯坦乌尔都语M族覆盖的,都是农业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包括盆地。
那些充当印度和A富汗分割线的山地两侧,则为普什图人、俾路支人等民族所控制。
印度和B基斯坦最为动荡的地区,分别为东北部、西北部多山地区的局面,
也可以说是当年大英帝国,希望为英属印度,谋求一条安全的地理屏障所造成的。
阿萨姆国在印度东北部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
在其陷入衰弱后,从M甸南部向北扩张成功的“缅族”政权,曾经试图将阿萨姆国纳为自己的领地。
为此,还跟当时的建奴较量过,具体参考《理想国》中,乾隆十全武功中的“平M甸”。
不幸的是,身处这个时代,亚洲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