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棱堡”,简单点说,就是把城堡原来平滑、平直的轮廓,设计的凸凹有致。
整个墙面上,缀满凸出的塔楼式堡垒(棱堡),两个堡垒间的距离,则以远程交叉火力,能够封死整个防御面为标准。
实际上,类似的设计,在天朝古代也有。
在很多古城墙上,大家会看到一些,均匀分布的突出部——马面。
这一设计,所起的也是这个作用,只是相比之下,欧洲那些,服务于贸易的军事堡垒,
由于并不承担大规模的居民生存功能,在结构上能够做得更为复杂罢了。
火药武器的普及,是催生棱堡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16世纪的欧洲战场,黑火药武器开始成为战场的主宰。
虽然,因为移动不便的问题,火炮在野战战场上的表现,不如火绳枪这类的轻型黑火药武器。
但在城墙和甲板上使用,却正好可以规避这个弱点。
同时,火器的普及,还迫使防御方,不得将城堡建得更坚固。
相比之下,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印度人,能够依仗的重型远程攻城武器,就只有抛石机了。
葡萄牙人在大航海时代之初,在海外所构筑的城堡,还算不上是标准的棱堡,但在结构及与火药武器的配合上,也已经非常成熟了。
后世留存于世的,最着名的葡萄牙殖民城堡,当属西非黄金海岸,即加纳的埃尔米纳奴隶堡了。
在葡萄牙人坚固的城堡,以及大量火枪、火炮的面前,卡利卡特的印度军队,付出了极大代价。
据说仅仅是第一次进攻,进攻方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
当然,如果卡利卡特能够,一直包围科钦的葡萄牙城堡,战略优势看起来还是在他们这边。
毕竟,葡萄牙人的武器再厉害,储备也有消耗完的一天。
然而,卡利卡特人却并没有办法,真正包围葡萄牙人。
基于地中海贸易和竞争的需要,欧洲人在沿海城堡的兴建上,一直很注意海、陆功能结合。
三面环海的大陆岬角,是兴建贸易城堡的最佳选择。
这将迫使拥有陆地资源优势的进攻者,不得不面对一个狭窄的进攻面,防御者则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防御面上。
事实上,君士坦丁堡的选址及兴建,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只不过规模超常。
公元1453年,为了攻破这座千年古城,奥斯曼军队所集结的陆军及战船,都超过了对手的十倍。
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火炮优势,攻破君士坦丁堡,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超级火炮帮助奥斯曼军队,直接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但从战略角度来说,拜占庭的失败,源自于它制海权的丧失。
历史上,这座千年古城,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在于其即使被对手进攻,也总能通过海路获得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