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脉定位出,“土豆文明”之后,对于以加勒比地区,为代表的“木薯”种植区,就只给予一个“木薯文化”的定位了。
在加勒比岛屿上,种植木薯的阿拉瓦克人,直接迁出地,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相对应的W内瑞拉。
后世在委内瑞拉、圭亚拉、哥伦比亚、苏里南等,南美洲北部地区,还分布有少量的阿拉瓦克人。
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人口迁徙一样,阿拉瓦克人向加勒比海的迁徙,也存在多批次现象。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时,狭义的阿拉瓦克人,聚居于大安的列斯群岛及巴哈瓦群岛一带。
而他们在加勒比海地区,最早的定居区——小安的列斯群岛,则在14世纪,被同样来自南美的另一支,操相近语言的部落所侵占。
这些后来者,被欧洲人称之为“加勒比人”。
阿拉瓦克人与加勒比人的语言,被语言学家们,归类于同一语系——阿拉瓦克语系。
从这个角度看,这两支哥伦布时代的加勒比海原住民,可以被统称炎“阿拉瓦克人”。
不过,M族学家们,更愿意将他们,视为两支不同的M族,并以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之称来区别开,尤其在后者,经常对前者发动战争的情况下。
如果阿拉瓦克人一词,指向的是所有隶属,“阿拉瓦克语系”的原住民的话,那么狭义的阿拉瓦克人,则又会被称之为“泰诺人”。
受益于木薯等作物的种植,哥伦布在发现这些加勒比岛屿之时,以泰诺人为主的加勒比原住民数量,已经超过了百万,最大胆的估算是500万。
然而在后世,这些岛屿上,却几乎已经见不到原住民的踪影,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源自非洲的黑色人种居民,以及部分黑白混血者、少量白种人。
很学者认为,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的屠杀,是造成后者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的确,哥伦布在进入加勒比海地区,对土着居民的掠夺性统治,使得当地损失了大量人口。
不过,加勒比海原住民几近消亡的根本性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一个我之前解读过的概念——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本人,对于这个以其名字命名的概念,贡献并不是只是象征性的。
以对旧大陆生活,影响深远的玉米来说,它的第一包种子,就是由哥伦布带回欧洲,并奉献现给王室的。
虽然,王室对此并不感兴趣,王室显然对黄金会更感兴趣。
不过,这个高产作物,还是很快在西班牙乃至整个旧大陆传播开来。
只是,无论玉米后来为人类世界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多大贡献,都与哥伦布本人,以及加勒比岛民们的命运无关。
作为这个世界最高等级的生物,我们并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动、植物这种高等级生物身上。
同时,也不能认定物种大交换,带来的就都是正面影响,最起码米国人不认为,亚洲鲤鱼是他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