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是,这一收获,实际却是以尼加拉瓜失去运河为代价。
事实上,在运河争夺战中,尼加拉瓜方案,本来一直压倒巴拿马方案占据了上风。
1884年,米国甚至已经就运河开凿计划,与尼方正式签署Z治意向书,并着手准备工作。
然而,对尼加拉瓜境内火山存在的担忧,在最后时刻让投资的天平倒向了巴拿马。
后世凭借巴拿马运河的存在,人口数量比尼加拉瓜少三分之一的巴拿马,GDP总量却是后者的4倍多。
毫无疑问,尼加拉瓜因这这次选址,而错失了一个改变命运历史机遇。
不过,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就如刚才分析的那样,如果不是因为运河选址的更迭,也许英、米两国,就不会放任尼加拉瓜重返加勒比海了。
毕竟,从地缘Z治角度来说,分而治之的情况,能够让谋求控制者,拥有更多的外交空间。
从“新西班牙”这个标签的使用,我们也可以看出,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曾经主导的中美洲地区,在西班牙海外帝国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除了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西班牙在所征服的海外领土以外,如非洲西北海岸的“加那利群岛”,
所有在1493年之后,被西班牙人“发现”的土地,都曾经为“新西班牙”的概念所覆盖。
这使得“新西班牙”的概念,最初,不仅包含西班牙人在美洲所有的殖民地,包括未征服地区,甚至还包括远在亚洲的F律宾。
作为西班牙地理大发现成果的统称,“新西班牙”这种宽泛的定位,并没有持续太久。
最终新西班牙的概念,被压缩至了现在的墨西哥、地峡国家,巴拿马除外,以及西属加勒比海岛屿。
这一变化,与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持续扩张有关。
抛开菲律宾这种,与墨西哥隔在太平洋的亚洲岛屿不说,身处墨西哥城的总督,
即使是想对南美洲地区发号施令,在地缘Z治上也几乎没有可能性。
事实上,在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墨西哥城的行政控制力,在地峡地区就已经明显走弱,以至于在拉美D立之后,
这一地区,并没有被继承“新西班牙”Z治遗产的墨西哥继承下来,而是分裂成为了6个D立国家。
至于地理上,更加D立的加勒比岛屿,就更没有可能了。
南美洲地区,真正脱离“新西班牙总督区”,而成为与之平级殖民地的时间点,是在1542年。
在这一年,征服了印加帝国,并初步建立统治的西班牙人,以后世的秘鲁首都“利马”为Z治中心,
建置了统辖西属南美地区,包括巴拿马的“秘鲁总督区”。
如果说“新西班牙”的基石,是建立在阿兹特克文明的废墟之上,那么这个覆盖范围,
远比后世的“秘鲁G和国”大得多的“秘鲁”,则是踩在印加文明头上建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