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没有用“印加”一词,来为他们在南美的新殖民地命名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他们在中美洲,
会极力让原住民们,忘记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曾经的辉煌一样。
至于为什么采用了“秘鲁”之名,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最常见的揣度,是“秘鲁”一词,源自于当地印第安语,意为“玉米之乡”。
另一种说法,则是源自于当地一条河流之名。
在我们探究过,美洲诸板块原住民主粮结构后,前一种说法显然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因为,如果西班牙人或者古印加人,一定要选择一种农作物来做地区代言人,他们应该会选择“土豆”。
小麦、大米、玉米被并称为“世界三大主粮”。
如果在这三大粮食作物之外,再寻找第四主粮的话,那么上榜的一定是又被称为“马铃薯”的土豆。
一个悲惨的案例,可以为土豆的江湖地位提供佐证。
历史上,土豆曾经是爱尔兰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1845年-1850年,因土豆严重欠收而导致的“爱尔兰大饥荒”,又被称为“马铃薯饥荒”。
受这场灾难影响,当时总人口约400万的爱尔兰,损失了一半人口。
其中,四分之一被饥饿夺取了生命;另有四分之一则移民米国,这使得21世纪,
爱尔兰裔米国人,成为了米国白人中的第二大族群,占比11.9%,仅次于德裔的16.5%。
即使在后世的天朝,一些极度贫困的山区,仍然有将土豆作为主粮的情况发生。
然而,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土豆似乎更多是,以蔬菜的面目出现在餐桌上。
随着21世纪,我国提出将50%的土豆产量,转化为主粮的战略构想,相信土豆在普通国人脑海中的定位,亦会逐渐有些改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主粮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成为主粮之后,土豆种植,势必会享受更多的政策倾斜,并因此而扩大播种面积。
扩大种群数量,是所有生物的天然选择,要是站在土豆的角度来看,这一变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了。
说起来,象土豆这种可以跨界的作物并非孤立。
另一个后世人们非常熟悉的,源自美洲的作物——蕃茄也是如此。
人们既可以将这个酸酸甜甜、长得像柿子的“西红柿”,跟鸡蛋配在一起做成一道菜。
也可以像吃柿子一样,在非用餐时间直接食用。
有趣的是,一如土豆到底是被定位成蔬菜还是粮食,今天会遇到来自政治的干扰,蕃茄在历史上,也曾经碰到过类似问题。
背景则是19世纪末期的米国。
19世纪的米国,远不及后来我们看到的那样开放。
为了避免新生的米国,被来自欧洲的产品所淹没,米国在1816年,通过了第一部保护性的关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