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保护性倾向,一直延续到二战前的19世纪30年代,关税法亦在期间多次修订过,以使商品保护名录,适应米国国内经济的变化。
至于后面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
二战后攀上人生巅峰的米国,变得越来越开放,并且热衷于将自己定位为,全球“自由贸易”理念的推广者。
直到一个来自古老东方的挑战者,从自由贸易中的获益,开始超过米国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想法,方开始在米国重新抬头。
在米国延绵100多年的,贸易保护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蕃茄两面属性,曾经使之成为过一个争议点。
为了保护国内蔬菜种植业,米国曾经1883年,将进口蔬菜的税率调高。
然而,利益受损的番茄进口商们,却很快找到了抗辩的理由。
商人们认定,蕃茄的植物学以及食用属性,使之完全有理由被定位为“水果”,并以此为理由起诉相关海关人员。
如果,这一认定获得司法认可的话,那么在米国消费量巨大的蕃茄,将能够被避免征收巨额进口关税。
虽然米国本土的番茄种植者,肯定会不开心。
只不过,最终在花费了数年时间后,米国最高法院在1893年,还是认定蕃茄是一种蔬菜而不是水果。
抛开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上,所陈列的种种技术证据不说,以及哪种认知更符合大众的常识不说,
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背景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大背景下,蕃茄被定性为一种蔬菜,在当时会更能显示为Z治正确。
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一个物种是否合法、安全的认定,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问题。
在天朝网络上,被热炒的“转基因”问题,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如果天朝能够在转基因研究上,占据领先地位的话,
那么在转基因辩论中,流行的“不可知论”,相信就不会那么容易影响舆论甚至决策了。
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天朝不再认定,自己的农业,有被国外转基因技术左右的风险时,
那么人们将能够看到,更多从科学角度入手的正向舆论引导。
上述案例的陈列,更多是告诉我们,在这个混沌世界里,个体的命运,很多时候并不是,由自己本身的质素决定的。
将视角放在各种背景因素上的“地缘视角”,也许是拔开表层迷雾的钥匙之一。
对于当年种植土豆的南美原住民来说,他们绝对想不到,自己为了生存而培育出的那些农作物,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很自然,正处在扩张高峰的印加文明,更想不到自己强大的帝国,在外来入侵者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尽管我可以从主粮角度,将印加文明称之为“土豆文明”。
但将土豆认定为印加文明的驯化,包括将印加文明等同于南美文明,却是有失偏颇的。
从Z治角度看,不管你将“印加”标注为一个文明还是一个国家,它的起源点,都不会早于公元11世纪。
也就是说,至公元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印加”止,这个地缘Z治概念前后,只存在了5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