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阿根廷的Z治家,应该没听说过国人的“假途灭虢”典故,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并不难懂。
无论巴拉圭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阿根廷人都不会愿意看到,自己的两个邻居结成紧密联盟,甚至合为一体的。
地理位置上,巴西同样可以成为“借道”的对象。
从合纵连横的角度来说,不管选择哪个方向,巴拉圭都应该同另一个大国结盟,然后共同对抗另一个。
悲剧的是,过于自信的巴拉圭,并没有选择,依靠外交家来降低自己的战略风险。
同时,巴西和阿根廷也不愿意,本来已经趋于稳定的两强对抗局面,变身成为三国演义。
换句话说,在吞并乌拉圭、巴拉圭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遭遇对方反对的情况下,
巴西和阿根廷都认可,乌拉圭和巴拉圭的最佳定位,是在两国之间充当缓冲国。
在这种情况下,巴拉圭人的强势出头,只能给自己招致灭顶之灾。
当巴西和阿根廷,决定阻止巴拉圭的扩张后,被两国包裹期间的乌拉圭,自然也不会有更好的选择,
即使政府选择与巴拉圭结盟,也会分分钟被替换为,愿意与巴拉圭划清界线的执政者。
最终,已经做好战争准备的巴拉圭人发现,他们在战场上,要面对的,是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组成的“三国同盟”。
这场以巴拉圭为主角的战争,也因此又被称这“三国同盟战争”。
当时巴拉圭的人口是700万,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的人口分别是:2.1亿、4400万,以及350万。
巴拉圭的人口,几乎只是三国总和的一个零头。
即使不罗列当时的人口和其他数据对比,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这几乎是一场螳臂挡车的战争。
纵观世界历史,唯一能够与这种局面相似的,是Y色列在20世纪所打的几场中东战争。
在那几次战争中,在面对人口和领土面积都具备绝对优势,且对自己形成半包围之势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人笑到了最后。
然而,不要忘了,Y太人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们身后提供支持的,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米国”。
另外,以色列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封闭,最起码它在地中海的海岸线,能够使之很方便的,
从米国及其欧洲盟友那里,获取战略支援。反观巴拉圭,则完全没有这种条件了。
试图“门罗美”洲的美国、日不落帝国属性的英国、以及随时随地,都准备和英国展开竞争的法国。
战略上,都是巴拉圭有可能求助的对象。
英国人一直对肥美的潘帕斯草原,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拉普拉塔地区还处于西班牙治下时,分别于1806、1807年,两次入侵布宜诺斯艾利斯,但都遭遇了失败。
通过战争强化M族意识,及建立武装力量的阿根廷人,在3年后,宣布脱离西班牙的统治D立,
并在整个拉美地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催生了“南美D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