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其高达95%的欧洲后裔保有量,他得到欧美国家的帮助,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
在欧洲19世纪,几乎成先进文明和生产力代言人的时代,如此“优良”的基因,却表现的那么差强人意,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尤其在环境热带、种族混杂的巴西对比下,这种表现更是让人费解。
事实上,在21世纪,随着越来越多,不含有欧洲血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东亚地区,
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后发崛起,用带有Z族色彩的眼镜,来看待经济潜力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了。
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历史相近、同样在一张白纸上,零基础诞生的国家,恰好提供了一个,对比案例。
尽管整个拉美经济,在工业化的问题上,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
在能够生产支线飞机,拥有深海钻井技术的巴西,比之成为“拉美化现象”代言人的阿根廷,还是有更有希望的多。
一定要说基因在起作用的话,倒不如说在工业时代真正来临之时,比起阿根廷那种,“牛加草原”的地缘基因,
巴西这种“糖加港口”的初始模式,更容易赢在起跑线上。
回到蔗糖经济及黑奴贸易,对巴西Z族结构的影响问题上来。
在世界M族之林,巴西素以“Z族大熔炉”着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和人种和谐共存。
虽然米国常常也会被视为“Z族大熔炉”,但如果仔细观察,米国其实并不是个“熔炉”,而是“拼盘”模式。
在米国的法律框架和价值观下,各色人种虽然尚能“和谐共存”,但彼此间却泾渭分明,跨Z族婚姻并不是普遍现象。
反观巴西,情况却截然相反。
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强烈的混血倾向。
雨林、阳光、音乐、桑巴舞、狂欢节,以及被惊叹为艺术的巴西足球,这些带有热带属性的元素,是一般人对巴西的印象。
不过,要提到巴西人的Z族属性,印象就有些模糊了。
总得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到有些“黑”的国家,尤其是在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基础,曾经建立在黑奴经济之上后。
然而,仔细去研究巴西Z族构成的官方数据,却发现真正被认定为黑人的巴西人,比例仅为6.84%,这是2008年数据。
要知道,法国黑人的保有量,估算下来,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
虽然,基于身体方面的优势,黑皮肤的法国人在足球、田径等体育项目中占比较高,甚至在网络上,引来法国将成为黑人国家的嘲讽。
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人真正认为,法国人整体不是一个白种人国家。
感观与数据之间的误差,在于无论Z族还是M族,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物问题,而更多是一个文化和法律问题。
先从纯粹的血统问题上,来看看巴西的情况如何。
“哥伦布大交换”给新大陆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世界三大Z族的交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