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先做好自己,自己强大了,再寻找敌人出现漏洞的机会战胜之。
想到这里,张子忽然想起明朝猛人王阳明的做法。王阳明就很擅长使用孙子兵法思想,他在没有得道之前,就是军事发烧友,熟读孙子兵法,还给皇帝写过整理边务疏,谈如何对付入侵的外族,提出加强边关防守,不与敌接战,耗到敌人撤退时,再反击消灭对方。
战略战术都是需要在稳定的心态下,保持着对动态的敏感,随时能够因应变化,做出合适的处置。这就是孙子兵法的灵魂,所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跟散打中的情况是多么切合啊。
张子又想起军神韩信,刘邦的天下一多半是韩信打下的。刘邦与项羽在河南相持时,让韩信带了一部分兵力去收服北方各地势力。这些势力是项羽封的王,虽然各怀鬼胎,但在对付刘邦上还是站在项羽一边的。
韩信一路打过去,根据各个对手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对策,连战连胜,收了他们的败军、地盘、人民,统一了北方。
在征服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情报与心态彼此弥补,情报不足,心态要硬核。韩信不愧是一代军神。在楚汉争霸决定全局的垓下之战中,韩信带着征服得来的大军最后出手,押码在刘邦一边,才改变了相持局面,让胜利的天平倒向刘邦。
当时项羽仍然勇猛无敌,要求跟韩信单挑,但是韩信说:“吾斗智不斗力。”躲在众将后面拒绝单挑。项羽最后只带13人突围到乌江前,却拒绝再过江,自刎而死。
韩信说斗智不斗力,是因为他的大将们能替他打,并非没有力,而项羽集智与力于一身,只可惜分身乏术。身与心是要分开,才玩得妙。管理者如此,武士也同理。只不过管理者是分到不同的下属身上,而武士是分到不同的“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