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钦离开后,谭良栋看着堆起来的盐,叹了一口气,这个时代的盐价就是贵。平常年份一斤盐就三分三厘银子,换在后世,考虑到这个时代的银的冶炼水平,一斤盐要卖相当于后世五六十元人民币的价格,而现在六分银子的价格,一斤盐将近一百元了,难怪那些扬州的盐商一掷千金,实在是暴利啊。
正因为盐的价格如此昂贵,故平民百姓一顿饭能少吃盐就尽量少吃盐,盐消耗量并没有后世那般庞大,谭良栋买的这五百斤盐可供柳林的所有百姓吃一个月了。牟钦送过来的盐品相要好于解州盐池的盐,但谭良栋并不能以六分的价格卖给柳林的百姓,只能和以前的价格一样,一斤盐四分银子。
解决完盐的事情,谭良栋松了一口气,开始考虑第三营的事。第三营现有六百人,编制是按吴敏的方式来,十人为一小队,设一名队正,十队为一旗,设一小旗,六旗为一营,营官就是谭良栋,谭良栋自己也掌着一旗。第三营里,谭良栋一开始带的第三队少年兵有四十五人,跟着谭良栋和卢象升学过一段时间,能认识常用字,其中张应宸和刘文景表现最为好,两人分领两个小旗。
其余三个小旗是后来刘垣圪坮外来的青壮,因在巷战中表现勇猛,被吴敏提为小旗,分到谭良栋麾下,三人分别是牛凉、康军伟和屈华。
和左卫的巷战打完后,谭良栋忙于柳林的事,落下了第三营的学习。此次回后坡,吴敏提出了保持现状的方案,谭良栋也表示了同意,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时候,继续让第三营队正、小旗们保持学习。
谭良栋在下柳林后,感觉最棘手的一件事是手底下没什么人,搞得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处理,效率十分之慢。而以现在谭良栋盗寇的身份,肯定不会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相助于他,倒不如自己亲自培养,正好也能实现谭良栋心中把军队变成一所学校的想法。
两天后,第三营各小旗、各队接到命令,由小旗带队,每天带八名队正到真武山上学习。少年兵们对此习以为常,很快就准备好,后加入的青壮虽然奇怪谭良栋的命令,但也跟着那些最早跟过谭良栋的少年兵们准备好。
安排好了学习的事,谭良栋去见了一趟牟钦。牟钦在柳林待了两天,采购了一些柳林的特产大红枣。严格来说,红枣在关键时候也能当作口粮,但红枣不好保存,谭良栋也就没有限制。
此次谭良栋过来找牟钦,是为了合作的事,盐始终是谭良栋的一块心病,保持盐的顺畅供应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牟钦知道谭良栋的来意,在将谭良栋请进自己住的窑洞后,牟钦直接开门见山道:“谭当家,盐我们可以稳定的供给你,价格也可以一律按照六分一斤来,但我有一个条件,需要你的人去府谷一趟,同我们大哥王嘉胤谈。”
谭良栋皱了皱眉头,道:“你不能做主吗?”
牟钦摇了摇头,“这不是做不做主的问题,这是刀客的规矩,凡是帮与帮之间合作,必须斩鸡头喝鸡血,以为血誓。谭当家您不是刀客,刀客的规矩谭当家可以不用遵守,但谭当家要派一个人去府谷,代您和我们大哥谈。”
见牟钦态度坚持,谭良栋也确实需要盐,便答应了牟钦的要求,派去了刘文景。刘文景做事认真,为人谨慎,适合代谭良栋去和王嘉胤谈。现在还是天启年间,谭良栋不知道王嘉胤在府谷混成什么样子,但等到了崇祯年间,王嘉胤手下就有了三十六营的人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那时还都是他手底下的人。
随着煤矿和盐荒的解决,谭良栋和第三营在柳林的地位日益稳固,谭良栋决定控制柳林周边的交通要道。
柳林,在永宁州属于交通要塞,往东连接永宁州城,向西就是军渡渡口,直达陕西。在东面,谭良栋选择在出柳林口驻扎三个队,监视永宁方向,同时也方便禁止粮食流出。在军渡,谭良栋直接在原东关巡检司驻扎一小旗,禁止流民进入柳林,并在渡口抽取厘金,谭良栋暂时还不想从农户手上收取粮食,只能通过抽取厘金的方式来开流。
在煤矿改制后,谭良栋在矿工中威望日重。受煤滞销的影响,已经有一半矿工在跟着第三营搞训练。然而,由于在煤矿改制后,矿工的工钱直接跟产量挂钩,另外一半的矿工产量仍不低,但以目前的柳林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煤,没办法,谭良栋只好把三分之二的矿工拉去训练,只留三分之一的矿工去挖煤,并且每天只让他们挖八小时,幸好这是在冬天,白昼时间也就八个来小时,谭良栋的命令才能贯彻下去。
而此时,刘文景也跟着牟钦离开了柳林,直接在军渡渡口坐上了船。这是刘文景第一次出远门,心里很是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