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更尴尬的事出现了,老的能当自己爹,的也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侄子们来拜见师叔了。不过孙家的家教是令人佩服的,这些大侄子们并没有显出轻视或者不满的情绪,礼节也挑不出毛病。
孙承宗作为高阳县的大地主家宴还是想当不错的,酒宴上就没有那么多尴尬了,师兄们和大侄子们也频频敬酒,周显也是吃了有生以来最好的宴席,宴后许三等人公事繁忙纷纷告辞,周显却留了下来,孙承宗有话和他,他也有话要讲。
两冉了书房,孙承宗吩咐人上了茶,又让下人出去没有吩咐不许进来。
“不知明燚如何看这下之势?”孙承宗到底是领兵惯了,开门见山就问。
我要是不来大明,您老现在全家已经殉国了,再过几年大明也亡了,鞑子统一下。这话不能,不然孙承宗一个大耳刮子能把周显的嘴打歪。
周显思索一下,主要是把语言斟酌斟酌,尽量委婉些,“献贼迫于形势招安,又在养精蓄锐,以后恐有反复。闯贼虽大败,但灾不断流民四起,闯贼看准机会必能起复。鞑子虎视大明不断掠夺人口钱粮,必有有问鼎下之心。”
孙承宗既未表示同意也未表示反对,接着问道,“你待如何?”
“收流民、练精兵、先安内、再攘外。”周显早已给自己定了方向,“还请师尊入朝为弟子遮挡风雨。”
“老夫已无出仕之心,你在此跟老夫学几年,若学业有成,老夫也可以面见先皇了。”孙承宗的神情十分落寞,长山之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这可不行,虽然觉得杨嗣昌应该能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但是反对他的人太多了,弄不好那些人收拾不了杨嗣昌先把矛头对准自己那就惨了。
孙老头必须出誓,他属于东林党的温和派,对于党争没有兴趣,却能联合一些有志之士,有了他的撑腰,周显也就后顾无忧了。
“师尊可知那多尔衮为何来打高阳?”问题不能直接解决就要换个角度谈。
“无非是人口钱粮,难道还是为了老夫?”孙承宗一下就猜到了周显的想法。
“区区高阳能有多少人口钱粮,师尊是帝师、阁老、两任督师,若师尊有失,朝廷必然乱了方寸,也会迁怒卢督师,卢督师也因内疚和朝廷逼迫急于复仇,鞑子势大,卢督师必败。”
周显施礼道,“师尊虽不在朝,却关乎下,关乎几万大明将士的生死,弟子请师尊全家迁往京师。”
“老夫若是不去呢?”
“那就恕弟子不孝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