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理论都是常理,只是需要书籍总结一下而已,如阴凉。
主人公在安稳的时候不去冒险,因为没有必要。所以冒险也是要适当的,要掂量自身,不能因为一句“不试试怎么知道”而以身犯险,追求刺激。
可是这个度在哪里呢?不清楚啊。
孤岛与心屿很像。
孤独地做了很多事,我觉得自己行了,就去做更多更难的事了,结果发现,自己只是在零头上多了一些本事,到底还是一粒沙子。所以野心越大的人,越往统御的方向奔。
无心插柳,撒豆成兵。
有时候,要感同身受,依旧是信息素理论,可如果一个种群的一个个体疼死了,其余个体也因为共情而疼死了,那样的种群有什么意义?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勇敢前进就好了。
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基于奖惩的,好久就印象好,坏就印象坏,而且最近发生的占比重大。如果一切信息都指引着自己退缩却依旧不退缩,那样的事情就属于是一生的热爱吧!
有事这些热爱,居然需要被迫才会动手实现,想想也真是很可笑的。
至此,我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多了一些理解。生活是一个圈,不经过大风大浪的人,连安稳的日子都没法享受。捷径,果真是这世界上最近的最远,不幸,真的是这世界上最远的最近。
爱是驯养。
主人公无论在什么情况,都不停止思考接下来的计划,同样是思考,却从来不思考理论上的事情,从来都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思考实践上的事,不要胡思乱想啦!
看见了这个故事想想我们的生活环境,确实是变得越来越挤了,小时候玩什么?朝着远处大喊,听自己的的回声,如今可没有这种地方可以供我们这样玩了,否则一定被看成是shab,可如此,人们也就不知道回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也就变得愚昧了,这是一种另类的愚昧。
“它的口袋里,有两块西班牙金币和一个烟斗,对我来说,烟斗比金币有用十倍。”很值得玩味的一句话。
我也渐渐发现了,读书还是要读经典的书,既然别人都总结好了得,何必再让自己劳累地追寻呢?
但是也如我所说,这只能算是把权值提高了,而不能把这些一棍子打死,否则就收获不了意外的感动了。
狗确实是这样的,容易撑死,不要喂它太多。
这本书确实让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了生存而杀掉敌人有错吗?那杀生本身有错吗?为什么上帝不直接消灭魔鬼?在一个野蛮人的头脑里,偏偏可以生成最一针见血的拷问,而自诩不是野蛮人的我们,在回避着什么呢?
学习与思考都不是单向的积累,而是双向的碰撞,融合,扬弃,也永远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就像时间一样,一眼看不到尽头。
究竟是恐惧杀死我的概率高,还是不恐惧杀死我的概率高?究竟是该恐惧的时候恐惧让我庆幸,还是不改恐惧的时候恐惧让我惭愧?
我们获得生命,不是用来浪费自己的。我们可以快乐,但不可以自我折磨,要去创造,尽量不要毁灭,别自相残杀,不要像野蛮人一样吃同类,如此还不如草履虫。
让人类变得文明的人,可以称为神,而文明本身,是好还是坏呢?
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令人疑惑,即便到了终点,到了未来,疑惑永远都不会消失。不会疑惑的人,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魔岛与天神的故事,凡人与不能解释的现象。我们不必要那么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把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都归功于天神,应该归功的,是我们的无知。
在生死之间,文明人的忠诚远不如野蛮人。文明在何处呢?留给大家思考吧!我需要避免过度思考。
但我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待见所换来的,要记住这些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历史的其它用途,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当你在自我视角和上帝上角来回切换比对时,你会明白很多事,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但自己的命运也真的,不完全依赖与别人,这是一种,交集而非并集的一个模式。
爱是一种相互的东西,是一种化学反应,并不是一种物理上的打击。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似乎只有善良的人更容易活下去,邪恶的人总是更容易死。
我想要的,还是那个一内一外的模型,守正出奇。先守正,先变得聪明。
不要被海上的危险吓得超调了,陆地上一样危险,完整的故事永远都是平衡的。
故事永远没有尽头,然而生活要继续,就该放下书里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