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伯笑道:“英台,老祖宗有句话叫“举头三尺有神明”,是说天地之间有司过之神时刻监察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不论你在什么样的场合做出了什么事情,都会被举头三尺之处的神仙分毫不差地记录下来,并以此为参照而影响到日后的祸福因果。怎奈世人多被一时的小聪明迷惑,只看得到为非作歹能带来的暂时利益,却不明晓这份报应近则在己、远在儿孙,一个人的言行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利益。”
英台说:“人在做,天在看,神仙监察着人间善恶功过,那么能否提前阻止人们作恶呢?”
山伯笑道:“天地之间的司过之神虽然时时都在监察着人们的言行得失,但这份监察的目的并不在于记录错事并计算相应的果报。与之正相反,道教提出“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概念,是在提醒大众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底线,一旦突破这条线,就会受到神明的责罚。若能够一生为善,司过之神同样会把此人的善言、善行记录下来,并据此来计算日后的善果。与人为善,才是神明之于信仰的要义。”
英台说:“在道教理论中,善恶是相生共存的,世上不存在单纯只有善或者单纯只有恶的人。我们所能做的,是以心中的准则去协调所有的言行,在保持本身正当利益的同时也不损害他人的合理权益。”
哼!这家伙跟我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了。好像我不懂道的理论似的。
英台继续:“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略有偏差,就会从善滑落至恶。可惜的是,世间多有滑落者,人们个个却并不自知。于是不禁有人要问,神明既然拥有无上法力,为什么不提前阻止行恶的人们呢?”
山伯笑道:“要回答这一问题,就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道教义理:其一,在道教看来,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其二,善恶的根源在哪里?其三,如何去解读道教劝善的意义?”
英台说:“嗯,倒是说的头头是道,你说说?”
山伯笑道:“论及善恶,不得不提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辩,这也是古今中外诸多学派所探讨的内容。道教对人性本初的观点,与诸家的善恶观念皆不相同,其既不认为有善也不认为有恶,因为善恶都是人类文明制度的产物,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尽相同的标准变化。老子曰:“(世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一旦赋予他人善与恶的概念,便已是某种人为的标准和欲求的表现了。”
英台说:“道教追求的修真理想是要去人欲,去除一切人之有为,返归到如婴儿一般所有言行完全发自于自然的状态。所以道教不会强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而是要强调婴儿初生时的本然。这是道教对第一个问题“善恶的标准是什么”的解答。在道教看来,善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标准,其在本质上只是对欲望的追求。为善、为恶,都是欲求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