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而,王匡那日于未央宫中开始委婉的劝谏。
比如他向皇帝言之危害,若推行此法,很可能使得官商勾结,操作价格,进一步剥削民众。且他反对将诸如酿酒,完全收归国有,那样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运转。还有对于百姓之产物,如贫苦者的农产品之税收,他亦是是反对的,真这样做的话,只会让贫寒者更加贫苦。
从某些方面讲,这些贫苦者,除了种地,最重要的收入,即来源于此类副业。
皇帝,包括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朝臣们不晓得,可他晓得。
谁料皇帝十分坚决,王匡那日在未央宫宫中刚开口说了这么多弊端,还没来得及说出其他话,便被皇帝愤怒的给打断了。
“此事,朕与大司徒早已商议妥当,兴武王不必多言。太子即日起,开始受命管理这五均之事吧!”
后面的事就简单了,宫内的仲越第二日即来到了兴武王府,向王匡一人传递了皇帝的口谕。
言辞间,虽是赞赏他近些时日对于钱行的贡献,可明里暗里都是想告诉这个六子:中央钱行你办的不错,其他事就不用管了,行使自会派遣他人,好好在家待着,等待着委以其他重任。
仲越临行前,私下里给王匡说的另一句话,让他引起了警惕。
“大王可能不晓得,陛下于大前日去了长乐宫,在皇后那里休息了一晚,回来之后,性情即有些不对,对大王可能多了些误解。
当天白日,太子殿下也在……
大王莫要强争,恐会在陛下留下不好的印象。”
王匡刹那明白里面的毛毛道道,索性次日即上书果断放弃行使,于他而言,不痛不痒。
即,开始专门对付即将实行的五均六筦法令。
他不可能看着大新刚解决了另外一个隐患,再埋下一个更大的隐患,进而将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百姓对于朝廷的好感毁灭掉。
得朝廷讨论实行,由大司徒府向各地下达,还有一月的缓冲时间。
用这段时间,王匡沉下心思考了各种的结果,现状已经表明,皇帝会铁了心做此事,如同前段时间的两令实行一样。
不能强力阻止,只能从侧面入手,来完善此法令。
上次的两令之事,加上宫里的谗言,还有数日前的“顶撞”,他本人自不可能再去触碰霉头。因而,要想皇帝“回心转意”,加以改制,就需要选择一个让皇帝信得过、又有话语权的人站出来。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当朝光禄大夫,与他私交还算不错的扬雄。
加上扬雄胸腔里的正气,王匡很有把握说服扬雄做此事。难就难在,如何让扬雄这个中间人说服略显固执的皇帝。
事实。
王匡打算用明亮的事实,来告诉皇帝,有些事情行不通,即五均六筦中的某些法令是行不通的,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深刻的影响到朝廷的收入。
才有眼前这般,王匡拖关系找来各地的财政民生账本,一一对照书写,由此揭开民生的本来面纱。
明日即是大朝会,之后便是内庭议。
时间对他来说,已经不多了。
下午之时,王匡于院中思虑周全,拿着用木箱装的一大堆资料,低调的去了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