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充当透明人的某个人,注意到四周聚集来的目光,心里发苦不已。
还是来了!
“兴武王可有和建言于朕说?”王莽问道。
本站着的王临和扬雄皆坐回了原位,两人的表情各有不同。
“儿臣并无妥善之建言,方才太子已说话,儿臣只能画蛇添足,在原有的御史制度上添加一些,还请父皇及朝臣们议论定夺!”王匡起身道。
“讲!”王莽抬了抬眼皮。
“即是扩充御史,不再单一的以郡县为单位,而是统筹全国……”
以前的御史之所以那么少,几乎一人监督这很大的一片区域,主要是因为朝廷缺人,光凭着各地的举荐,还有来自朝廷的征辟,很难满足这种人员上的短缺。
不仅如此,在负责管理御史的大司空府,前秦,包括在前汉前期,称之为御史台。里面的架构也是相对的比较简单,主要负责监察中层官吏,缺乏对于底层官吏的监察举措。
这样就导致了,百姓对于底层官吏的投诉很难传达上去,下方的腐败由此滋生。
当然,眼前更为重要的在于,前汉后期开始,包括现当下的大新,大司空府的影响力不断走着下坡路。
对于乡邑的监督管理,亦是形同虚设。
有这样的结果,其之主要责任人,还是在王莽,也是现今的皇帝。
重绣衣使这种相对私人的皇帝专有监察结构,而轻视了大司空府的效果。
人手和皇帝重视程度,这两方面严重制约着御史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
倾听民声,监察百官。
“扩充大司空府,选拔更多的御史,以巡视监察,里面的人手若是不足,可由科考的士子中进行挑选……”
王匡一口气说完,慢慢退回了案几。
重整大司空府,完善御史制度,这需要的不光是有利的建议,还考验着皇帝于此事的魄力。
外朝会上,王莽没有立即给出旨意,到是在王匡之后,让大司空诉说了大司空府的现状。
本是一个普通的朝会,于一波三折中,硬生生开到了中午。
未央宫前殿里,不断的能听到从某位官吏身上传来的肚子咕咕叫声音。
小半天的议事,许多人都饿了。
所以,在前殿的绝大部分离朝,内朝议的时候,王莽只是将扬雄传送的奏书,近距离的让臣子们传阅,即安排了大司徒安排那调查之事,便令近臣匆匆散去。
从这里看,扬雄的谏言显然是起到了效果。
王匡心中正在感慨,父亲难得的没有因扬雄之事,于他计较,正打算离宫回到府上,给女儿准备即将到来的生日。
意外总在不经意出现。
仲越那张干瘪的脸,再次挡在了他的面前。
“大王,陛下让您去宣室殿内等候。”仲越脸上带着浅笑,左手在下方轻轻的摆了摆,嘴型上轻吐了两个字。
王匡顿时秒懂。
无事。
换句话说,父亲并没有真正的生气,他的心顿时放下了一大截。
得了仲越的吩咐,旁边的小太监引着王匡向宣室殿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