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西域,平定盗匪之乱,彰显我大新之国威,此等大事,非兴武王莫属。”
“鄙臣亦赞成大司徒之言,今西域之乱,亦威胁大新西北边陲,当早做决定。观之兴武王,才能俱佳,北灭胡人,更加证明此之一点,还请陛下明鉴!”
“儿臣也认为兴武王正是极为合适之人。”
……
三公,太子,朝臣中绝大多数人对他的“信任”,令王匡有些哭笑不得,不论别人的真实想法,他心里自是一万个不愿意接受眼前所谓的“重担”。
王家庄子凭着自身的实力,于西域有不少的产业,他这个王家庄子的主人,又怎能不知晓当地的真实情况?
真实情况远比朝廷掌握的复杂且困难的多,如同一处混乱无比的泥潭。
总体来讲,西域这个烂摊子,持续是数十年之久,自大秦国决定东征就开始了。发展到现在,除了西域几个大国尚能自保外,余者小国,均形成了以强盗为基础的盗贼团伙,及武力昌盛的私人势力。
包括他手里的王家商肆,就扶持有自身的保卫力量,用以专门保护王家商肆运输来往的人员。
现阶段的西域,各团伙势力互相和平相处还好,若有谁率先打破了规则,成为一只落单的出头鸟,很可能遭受其他团伙势力的联合攻击。
危急西域都护府的安全,大新或是要做这个出头鸟。方才的讨论,所有人都听见了,朝廷是不会出一兵一卒的,辎重战马更是妄想……能给的只有一个名分,以及来源于西域破落贵族里所谓的支援。
可想而知,成为这么平定西域的统帅,那面临的境况,与去年和匈奴人的决战要难上百倍不止。
王匡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
看父亲王莽对于朝臣没有否决的样子,还有前方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太子兄长及其党羽,等朝臣形成决议,那这个烫手山芋会被众人硬塞到他的手里。
站在殿中的许多人,巴不得将他赶出常安。现在的情形,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
“父皇,儿臣有奏!”
王匡往前踏出一步,站在太子王临的侧面,巨大的声浪于殿中扩散,争论的声音刹那间平息。
王莽揉了揉额头,他被朝臣吵得头昏脑涨。使六子王匡前往西域平叛,从客观的角度看,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选择,毕竟六子年轻勇武不说,领兵打仗的能力这两年来有目共睹。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北漠之战过去尚不到一年,六子身为北漠大胜的功臣,若真就这样被安排到西域之地,难免会使天下人非议。
且灭胡之后的大半年以来,六子进退有度,赐了军中官职,按照律令将募兵解散,还推辞了未央宫安排的其他职位,专心于农事和学术,王莽心中亦是满意的。
年初开始,他已决定实行另一处变革,以恢复民生。同时,王莽接受了王匡上次从交州送回的奏书建议,打算于地广人稀的各边郡,由边军配合,继续推行王田令,以获得更多的百姓支持。
有了民意的支持,即便中央诸郡的豪强不服,他也会一步一步的将之变成事实。
面前摆着交州这个例子,于其他边郡继续强推王田令之事,王莽最中意的人当然是六子王匡。
太子王临本也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显得有些优柔寡断,非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