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水共长天一色,似和天空远远相接,蓝了天空,碧了江河。
落霞与孤鹜齐飞,被烈日蒸烤的宛城终于是迎来了夜幕的繁华。
李府掌灯了。
门庭上挂着时下最流行的灯笼,门框、人脸、地面……都陷入了赤红的一片。
灯火至,人未散。
且自白日里进了李府后,包括刘秀在内就没迈出过李家宅院。包括大兄刘演,好友李通在内,共计十七人具体谋划了两日后的宛城起事之举。
让刘秀放心的是,大兄刘演他们准备的尚是重充分,没有像他来时路上思考的那么“莽”。
采用的是“里应外合”之战术,竟和绿林军、赤眉军这两处最强的起事军有些关联。毫无疑问,所谓的“外合”便是这两部,“里应”则是由兄长刘演及其结交的豪杰掌握的千余人马,于宛城内偷袭四处城门。
他们的目标赫然是要拿下宛城!
可能连常安也不会想到他们拥有这个野心。
“宛城内有矿藏,有工坊,可制作铠甲武器箭矢。另有平粮仓的数座粮仓,足够我等起义将士食用数月。
且在拿下宛城这个交通枢纽后,也就意味着南阳郡将直接暴露在我们的视线直下。沿水路和陆路均可直取其他乡邑。
到是宛城的守备军有些麻烦,不过这多月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他们的破绽。于城外的营地太靠近山林,完全可以在夜半用山火吸引之,而后从旁攻之。”
计策说得上是中规中矩,当然问题也不少。比如让这一千人怎么混入城是个问题,好在此事大兄刘演等人在一月之前就已安排,每日都是持着正规验传的男子几十个,入城后藏入如同李府等一样的高门大院之内。
……
总体概括起来,今日的讨论会,更像是一场查漏补缺的议事之会。可见刘演等人表面虽粗鲁,但心还是蛮细致的。
于这大半日的讨论中,刘秀多是以倾听者的身份立于一旁,但若发现问题,每有发言,都会醒悟他人。
等到日落黄昏过去,宛城陷入黑暗的怀抱时,这场辩论会才渐渐散去。
有刘演至交好友,一名叫陈渠的中年男子忍不住赞道:“伯生之弟竟如此稳重,没有话语,都说与关键之处,又待人有礼。陈某观之,其有汉高祖之风。”
陈渠是南阳豪族陈氏的重要子弟,今日的宛城举事,当然离不开陈氏的支持,其下有仆奴数百,可以说是起义军的重要力量。
平日里,陈渠是以刘演团伙中的军师自居,很少夸赞人的。
季弟能得陈渠这么说,只能说是得到了陈渠的认可,这对刘演而言,也是脸上有光。他望着季弟刘秀和李通离开房门的身影,突然想到了什么,既而对着一旁的陈渠笑道:“能得介良的夸赞,实属不易。攻打城北之门的甲士,尚差一人统领,且我季弟正巧与李通相熟,不若交给我这季弟如何?”
“如此甚好!”陈渠略一思考也就同意了下来。
城北是为迎接支援的赤眉军小队而准备的,虽说接着上次的说服机会,得到了赤眉军和绿林军的支持,但一想到要付出的代价,陈渠只觉嘴里有些发苦。
“但这天下大势,若我这些人不联合,又怎么夺得最后的胜利呢?当先的目标,以覆灭莽新为主,至于最后称帝,谁又能说得清?”
而当日陈渠之所以选择和刘演交好,并帮之成事,其实也是看中了刘演刘氏这个身份。
莽新打压他们这些豪强,即有机会奋起反抗,又怎能不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