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当陨石撞击地球之后,整个地球进入了“核冬天”。
恐龙们在“核冬天”之中被消灭殆尽。
之后,地球上的大气出现了“臭氧层”。
这是“核冬天”之后的产物。
当时陨石撞击地球时爆发的瞬间能量让地球大气之中的很大一部分氧气发生了同位素“异变”,变为了“臭氧”。
“臭氧”上升,在大气层上部形成了臭氧层。
这样太阳紫外线不能再能够直接照在地球上,使得地球温度也降了下来。
并且,在太阳的紫外线被臭氧层遮挡之后,地球表面上的微生物又重新活跃了起来。
虽然这些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体态最为渺小。
但它们对氧气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它们是促进那些恐龙尸体迅速氧化分解的“元凶”。
因此也产生大量的氧气消耗。
所以,地球的氧气骤降,再也无法孕育大型陆地生物。
恐龙时代也就此结束。
……
但仿佛从来没有人想过,恐龙时代时候的地球有可能和现在的地球不在同一轨道上。
……
而在孙志勇头脑风暴之中的“虚拟宇宙”中,三十多亿年前的陨星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星球正在远离太阳的事实。
考古学家卡尔夫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向陨星联合会提交了对陨星南极进行深层考古的申请。
……
其实在“气候变化研讨会”上,其他科学家对卡尔夫教授的研究成果给了偏肯定的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根据大量的考古的研究,陨星上的远古生物文明仿佛是突然一夜之间就整体性陨灭的。
很多迹象证明这种灭绝是突然性的,且是全面性的。
这正是基于这一点,当时那位发明望远镜的先贤才提出了“冰彗星撞击”的假说。
而卡尔夫教授现在提出来的“陨星远离太阳”的假说如果成立,那样的话,陨星上的生物应该是慢慢灭绝的过程,而不是瞬间灭绝才对。
显然,卡尔夫教授的理论好像无法解释这一点。
于是有科学家半开玩笑地说:“或许‘冰彗星撞击说’和‘陨星远离太阳说’都是正确的。”
“正是因为几十万年前,一颗冰彗星从太阳的方向对着陨星迎面而来,撞击在了陨星之上。”
“这场撞击不仅瞬间导致了陨星当时生物圈的灭亡,也将陨星撞离了原来的轨道,使其离着太阳越来越远。”
“冰彗星的撞击,就像一把台球杆,戳了陨星一杆。”
“然后陨星就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远离了太阳。”
“而那场撞击的余劲截止到现在都没有卸去。”
“陨星直到现在仍然还在逐渐远离太阳。”
“这样,陨星上即有瞬间被灭世一般的现象,也有陨星正在远离太阳的现象。”
“而且,根据我们天文部的观测,我们的陨星正在木星引力的拉扯之下,加剧这个远离太阳的速度。”
“如果我们陨星在木星的拉扯下到达某个位置,就会直接向木星坠落。”
“我们天空上那颗凝望我们的‘褐色独眼’已经向我们投来了贪婪的目光。”
“所以,可能留给我们陨星人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千年。”
能够在现场就总结出这种思路的科学家并非等闲之辈。
他便是当时陨星的科学联合会首席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