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赵明诚就看不出来吗?以赵楷如今的权势而言,满朝还有谁能和他竞争太子之位?日后若是赵楷得登大宝,他即便是如今当一个小小的幕僚,未来成就也是不可限量。他怎么就不明白呢?
现在好了,人家赵楷根本就没想着给赵良诚安排一份体面的事情做,只叫他来研究文字。这纵然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与功名相比却又差了不止一筹。
“德甫!殿下要你留下来做幕僚就做幕僚,从底层做起也好熟悉熟悉政务,怎可一天到晚研究你的金石?这等事情想比于家国大事而言终归是小道!”
“嫂夫人此言我可不赞同!”赵楷连连摇头。
“众所周知,我朝有志男儿皆投身学问,这学问的根基则在于文字。若是文字都没有搞懂,那满身的学问岂不就如无根之萍?”
“我曾听闻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书生与一个和尚在同乘一条夜航船,期间书生高谈阔论,那和尚以为书生有大才整夜脚都蜷着,不敢伸过去打扰书生。过了一阵,和尚感觉书生言语之中颇有破绽,便问书生道:‘请问先生,澹台灭明是说的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生说:‘两个人。’,和尚又问:‘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生说:‘一个人’,和尚听罢后笑着说:‘如此说来,还是让小僧歇歇脚吧!’”
“这书生便是那不知文字含义却自持读了不少书的读书人。若是不弄清楚文字,我们在座的都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徒惹人笑柄。这弄清古文古字与做道德文章、建功立业同样重要。横渠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亦当如是!还请嫂夫人多多支持德甫兄!”
赵楷知道李清照是个十分骄傲的女子,不希望自己的丈夫终日里成为一个无所建树,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衙内,纨绔子弟。
这也是因为赵明诚这么多年来在官场上几乎毫无作为,而将一身的精力全都放在了金石古籍之上,这才使得李清照不得不连脸面也不顾地一同前来长安,向赵楷讨人情,给赵良诚一个正经的差事。
“好了,我才不过说了他几句,你就如此旗帜鲜明地支持他。既然你们男人都以为这是正事,我说不过你不反对便是了!”
说起来李清照也是颇好此道,有怎会真的嫌弃丈夫玩弄这些东西呢?只不过见着其他姐妹的丈夫各个都有差事做,而自己的丈夫却放着机会不去争取,有些恨铁不成钢罢了。毕竟在世人的眼中,男子要做出一番事业,要么是在官场上有所成就,要么就是战场上杀敌为国家建立功勋,青史留名。
世人皆是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就连鼎鼎大名,惊才绝艳的易安居士夫妇俩也不能例外,同样困扰他们的还有子嗣问题,二人结婚近二十年都没有生的一儿半女,即便是赵明诚不顾李清照的感受纳了妾,依然如此。由此看来多半是赵明诚的问题……
他一家人在子嗣上被人瞧不起那是因为身体的先天原因,无法改变。但赵明诚在官场上的失败和亲戚的冷眼也使得这一对璧人不得不向俗世低头。
而自己所被牵绊的就更多了。
看向一旁静坐细细听他们谈话的梁红玉,赵楷的心情陷入了复杂。
即便是与梁红玉的事情,赵楷也不敢现在就和赵佶提起,即便赵佶私下里可能已经知晓。但身为皇子,他便有着人生大事不能自己做主的觉悟,除非他能一言否决赵佶的命令。这也是他刚才不好回复李清照的原因。
所以真正能跳脱尘世间的纷扰,不顾他人看法活出自己洒脱的人,恐怕也就只有陶渊明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