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子,伐辽为大势所趋,尔可知何为冒天下之大不韪者?”
赵楷看着发回的奏章上用朱笔御批的这段话久久不语。
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底这天下是谁的天下?
说到底,还是赵佶不愿以一人之力去抗衡整个士大夫阶级。
赵佶的立场赵楷明白,为了皇位的稳固,他必须在这一点上与大多数士大夫官员保持一致。
但明白归明白,赵楷却不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大宋在这些君臣的手中奔向深渊。
靖康之难的惨剧便是他们一手主导,若赵楷不加以改变,七年之后历史依旧会重演。
此刻应该抉择了,难道要服从赵佶的选择,积极支持北伐吗?
赵楷的选择是再次执笔,给东京的神勇军刘锜、韩世忠、陈东回信。
写好信之后,赵楷叫来吴用,亲手将信交到吴用手中,命他亲自前往东京一趟,务必亲手将信送到三人手中,顺便将太学之中那个叫欧阳澈的学生带回西北。
待吴用走后,赵楷召集麾下文武,升堂议事。
既然这战争要准备开始了,士卒也要加强训练,尤其是思想层面上,必须要严格听命于赵楷的命令。此外西北六路所有县府都必须将战争的机器运转起来,留给赵楷操作的时间不多了。
四月中,从辽阳回来的马政、呼延庆二人抵达了东京,献上了宋朝君臣期盼已久的缔盟书。赵佶重赏了马政、呼延庆二人,擢升马政为翊卫大夫,呼延庆为拱卫大夫。并于同日封童贯为河东河北二路都元帅,种师道为副元帅,蔡攸为监军,率河东、河北军与西北军共计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北上伐辽。
原本赵佶是打算以王禀为副元帅,并不打算再从西北调拨军队,这个中生代将领受到了童贯的大加赞赏,赵佶也觉得此人能力应当不差,是个边帅苗子,因此有意提拔他。
但在见识到赵楷的奏折之后赵佶敏锐地发现赵楷似乎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想要征伐西夏的意图。因此赵佶临时决定改变策略,从西北抽调永兴军路种师道的三万人马,加上留在东京的两万神勇军,共计五万西北禁军,随童贯一齐出征。
永兴军路是西北六路当中最为重要的一路,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兆府长安就在此地。在永兴军路抽调人马,赵楷必须将空出的兵力填补,想要出兵西夏就困难的多。
赵佶的这道命令下发之后,朝廷当中是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无奈叹息。
这其中叹息的,便就有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蔡京蔡太师。
与昔日门前车马如流水的景象不同,如今他的蔡府门口是真正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而在两条街之外的另一座蔡府——蔡攸的住所,则是夜夜歌舞升平,热闹至极。
而此时,蔡太师也就只能坐在自己的小亭之中终日垂钓,打发时光。
“父亲大人,该吃茶了!”小儿子蔡绦端着一碗参茶走来。
“先放一边,你先坐下,为父有话对你说!”蔡京摆手,让蔡绦将参茶放在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