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纵火焚烧雒阳,经营百余年的雒阳城化为焦土。曹操年轻时曾在雒阳做官,目睹过洛阳的繁华。当他看到废墟中的雒阳时,伤心至极,写下《蒿里行》和《薤露行》,哀悼雒阳的毁灭:“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建安十六年,被谢灵运称作“才高八斗”的曹植,随父亲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看到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曹植挥笔写下了《送应氏二首》:“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曹操西征关中得胜后,回师经过洛阳城,看到洛阳城的残破景象,心中五味杂陈,于是他命令当地官员组织百姓进行重建,洛阳城再次焕发了生机。
曹丕代汉后,建立曹魏,定都洛阳,在东汉雒阳的旧址上修建宫殿,洛阳再次成为国都。并且在洛阳城侧西北角高耸之地建了一座金镛城。此城建造是出于军事考虑,以拱卫洛阳。
统一天下之后,为了让洛阳城那“天下之中”的称誉名实相符,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开始大规模建设洛阳城。据说修建太庙时,晋武帝下令民夫用荆山上砍伐参天古木,从华山凿下石料,耗费大量的人力不远千里运到洛阳。洛阳太庙廊庑下是十二根巨大的铜柱,铜柱外面再刷上金箔,然后再雕刻上各种动物、植物、山水等图案,再用明珠串连缀起来,富丽堂皇,精美至极。一座太庙就如此奢华,更不要提其他的建筑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如此,那些大臣更是穷奢极欲,他们争先恐后的在洛阳兴建各种府邸别墅。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贪官石崇修建的金谷园,被称为“金谷春晴”,是洛阳八景之一。
金谷园直到几百年之后,自然为文人们津津乐道,南北朝时期徐陵的《洛阳道》诗:“东门向金马,南陌接铜驼。”唐朝刘禹锡的《杨柳枝》词:“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宋朝秦观的《望海潮》词:“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元气大伤,五胡趁机南侵,神州陆沉。永嘉五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晋太子司马诠等以及士人百姓三万多人,并下令挖掘西晋以及前朝的皇陵和贵族陵墓,临走之时,一把火把洛阳的宫庙、官府全都烧光。
洛阳第一次被外族攻破而遭毁灭性破坏,史称“永嘉之祸”。历经数代人近百年复建的辉煌大城洛阳,再次被付之一炬,再一次化为废墟焦土。
唐代诗人张籍(张水部)写的《永嘉行》,就是讲的这段历史:“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隋炀帝大业二年,隋炀帝派遣尚书令杨素和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洛阳城,并定都于此。唐代虽然定都长安城,但将洛阳定为东都,并且加高了城垣、新建了上阳宫。隋唐洛阳外城九门,宫城、皇城各向外开一门。与之前的洛阳城不同,隋唐时期的洛阳城跨洛水南北两岸,洛阳城内沿河建有四道桥梁,此外还引入伊、德、谷水等,用明渠相勾连,将宫殿区和市坊连通起来,形成了城内的水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