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所有的这些说法,全都是捕风捉影的臆断之言,那位新任的监军到底是怎么死的,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反正他带过去的那四十多人全都死的干干净净,也就只能是随便赵深怎么说了。
虽然彻查此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也仅仅只是如此罢了,事实上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做全面彻底的调查的。
漠北都司距离京城这么遥远,光是派遣钦差去一趟差不多就要走一个月,往返一次就要两个月,再加上调查和取证的时间,没有小半年根本就不可能查出什么来。
要朱棣为了一个调查结果而等半年,这绝对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大举北伐在即,却要调查东线的最高军事首领,到时候整个东线人心浮动,那还北伐个屁呀!
这一次北伐的准备原本就很不充分,要是东线再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等于是自断一臂,干脆就不要北伐好了。
朱棣绝不可能为了调查一个赵深,就断送了这次的北伐大计,绝对没有这种可能。
而且,整个漠北都司地广人稀,虽然已经纳入大明王朝的版图,但却和内地的那些州县完全不同,其实就是一种羁縻统治的状态。
对于历朝历代而言,羁縻统治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尤其是西南、西北各地,朝廷都只是派遣一个或者几个官员过去做名义上的统治,依旧是由当地的土司、部落首领进行事实上的统治。只要他们效忠于大明王朝,安安稳稳的不造反,朝廷基本不会插手当地的事务。
尤其是漠北都司,因为刚刚成立不久,还谈不上什么统治基础。只要有赵深的那支军队镇守在那里,只要他们愿意胁从朝廷出兵打仗,也就足够了,根本就不可能做行之有效的事实统治。
其实,这也是历朝历代没有办法的办法,若是直接派遣官员,就会极大的触动当地土司和部落首领的利益,反而会把事情弄的更糟。
所以,朱棣绝不希望漠北都司出事,必须要稳住才行。
至于说新任的监军死于和当地人的殴斗这种说法,朱棣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很有可能是这位新任的监军出动了当地部落首领的利益,或者是要染指他们的权力,彻底激怒了对方,所以干脆就把他给宰了。
但是,在大举北伐在即的大背景之下,就算是明明知道赵深说的不尽不实,也只能捏着鼻子承认了他的说法。
这就是朱棣虽然早就已经得到消息,却迟迟不做处理的根本原因。
若不是因为忌惮会耽误了北伐,朱棣一定会“雷霆震怒”,狠狠是惩罚赵深,就算不会直接要了他的性命,褫官夺职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要不然的话朝廷的体面何在啊?
明明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朱棣还是不得不接受了徐静昌的说道:“漠东、漠西、漠北一带,部落众多情状繁杂,不明就里之人到了那边,必然会有所失。但终究是北伐大局为重,一切以稳妥为要,需派遣一个老成持重且又深谙当地风物者,出任监军才行啊。”
到了这个时候,那位新任的监军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早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尽快派遣新的监军过去,进一步稳住局面才行。
新任监军的人选,既要老成持重,还得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具体状况,尤其是不能和赵深这个最高军事首领起任何冲突,这就非常的难办了。
虽说大明朝从来就不缺少官员,但能符合以上所有条件者的人,其实寥寥可数,也就只剩下的最后的两个选择了:第一当然就是孙成岩。
孙成岩原本就是燕王时代的旧部,绝对可以信赖,而且他在漠东带兵多年,和赵深配合的一直都很默契,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孙成岩早就已经成了不能行走的身残之人,朝廷总不可能派遣一个坐着轮椅的监军过去吧?
唯一的选择,也就只剩下陈长生了。
漠东各部的局面,原本就是陈长生打开的,他不仅熟知阿巴哈尔、多尔哈等部落的情形,还和赵深私交甚厚……尤其难得的是,在上一次失败的北伐过程中,只有陈长生带着一支成建制的队伍突围出来,也算是颇有些经验的老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