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未尝不明白她选择的是怎么样的一条路,正如他所说的那般,他怕到时候舆论哗然,群臣激愤的时候护不住她。但是宜音对皇帝说:“陛下,我名为大周的太后,实则是陛下的臣子。为名,身为太后得天下奉养,我为天下黎民说话,乃是太后之责任。为实,身为臣子替君王尽忠,助君王立天下文心,乃是士子之良心。”
这些话是当日圣人来寿康宫,眼看着圣人对江南局势为难时,她对圣人说的。李承晔在闻听内侍转述之后,久久地坐在椅子上,一句话也没有说。
杨太傅将她教的很好,或者说将她教养的太好了。
杨老国公当年身为太傅教授给宣宗皇帝的是君王之道,而他亦曾是太学兴盛之时,受教于太学,他秉持着学子的文心,并将这些悉数传授给了自己的孙女。
宜音无疑是一位很好的学生,她从她祖父那里承袭了作为武将那一部分的勇敢无畏,同时又承袭了作为文士那一部分,对君王对家国对文心献祭一般的狂热挚爱。
李承晔在那一刻,几乎绝望,他留不下她。
她曾经说要揭开当年的真相,洗刷他身上弑杀手足的污名,要他清清白白立于人世。而他知道,她说这些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情爱,那是她骨子里文心的烙印。
她是要做那木薪,以己之身,引燃寒门士子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彻底肃清朝堂上世家专权的污浊之气,还大周朝堂以清明。
如果当初没有服下鹤丹,或许她还会选择不这么惨烈的方式,但是现在三年之期快要到了,她在与世道与命运下一盘棋,争一场输赢,论一论高下。
“九郎啊……”她颤声开口,勉强勾起的唇角,看上去那般苦涩,微微蜷缩着手指,像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你不要不理我。”
李承晔心中钝痛,她多可恨!
这几日他冷着她,何尝不是她在与他对峙。在这场情爱与大义的争夺中,她就这般轻而易举,干脆利落地打败了他。
李承晔终究还是败下阵来,他总是在退让,在她跟前没有赢过。
“过来。”
李承晔张开手臂,玄青色广袖,云纹滚边,在微风的轻轻吹拂下,于这昏昏将夜翻飞开来,为他的孩子竖起昂扬的旌旗。
她投入他,如倦鸟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