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抓住时机,率全城军民夜间担水泼浇城墙。水浇在注城墙上,立即结成坚冰。忙活了一整夜后,第二天一早,整个遂城城墙都冻成了冰墙,好似一座冰城,墙体异常坚固,而且滑溜而难以攀登。
这让攻城的辽军上下目瞪口呆!他们原以为,遂城城墙坍塌,只在旦夕之间,谁想,一夜之间,反而更坚固了。辽军虽然紧急发起攻击。但是,炮石、箭镞打在冰墙上,最多留下一个白点,城墙毫无损伤。
而云梯则根本无法搭在光滑的城头,更别说人攀爬上城了。
最后,面对钢铁般坚不可摧的遂城,辽军被迫主动撤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冰守遂城”。
杨延昭见辽军主力撤离,遂城脱险,他适时联络镇州的魏能与保州的杨嗣,三方抓住时机,果断发兵出城,与正面宋军一起,夹击撤退的辽军。结果辽军大败,溃退数百里,死伤惨重,遗弃军械、甲马、旗鼓无数。
至此,杨延昭率领的“遂城保卫战”以宋军全面胜利告终。杨延昭由此一战而一举成名。
以前,他是边关名将杨业之子,如今,他自己就是名将。
佐料:《宋史》有杨延昭的传记。杨延昭智勇善战,赏罚分明,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很少过问家事。
他出入毫无排场,如同一位小兵卒。为将却号令严明,喜欢与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效力。
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军很忌惮他,称他为\杨六郎”。实际上他是杨业的长子。
那为什么契丹人称他为“六郎”呢?有人分析,杨延昭在杨氏家族的大排行中是“老六“;也有人分析,契丹人把天上的“天狼星”称为“六郎星”,认为“六郎星”是煞星,所以称杨延昭为杨六郎。
笔者认为,似乎后一种分析靠谱一些。
杨延昭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是不熟悉政事,他在高阳关做副都部署九年,军中所有的诉状、杂事,他全部交给一位叫周正的小军校处置。
周正狐假虎威,欺罔杨延昭,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竟然惊动了最高领导赵恒,赵恒亲自处理,把周正赶回军营,告诫了杨延昭一番。
杨延昭于公元1014年逝世,享年五十七岁,他确实有位儿子叫杨文广,英宗年间杨文广做了步军都虞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