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回了一句:“怎么能说冬寒夏雨的怨言不要紧呢?”
王安石一听,很不高兴,偏执症的老毛病又犯了,回去后称病卧床在家。赵顼只好放下万乘之尊的架子,派内侍去安慰他。王安石在幕僚的劝解下出来办公。赵顼表面很高兴,心里肯定别有想法。
再说吕惠卿被贬陈州后,王雱还不想放过他,命门客吕嘉问、练亨甫搜集吕惠卿其他犯罪事实,想将他置于死地,此事王安石并不知情。
吕惠卿在朝廷也有耳目,在陈州获悉后,上疏赵顼,控告王安石挟私报复、矫诏欺君,并附上王安石以前有“莫让陛下知晓”话语的私信。赵顼将吕惠卿的奏疏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谢罪说并无此事(指害吕惠卿之事)!
王安石回家问王雱,王雱说了实情,王安石大怒,斥责了王雱一顿。王雱本来心高气傲,加上身体有病,羞愤难当,背上疽疮迸发,不几天就死了。王安石唯有一子,此时白发人送黑发人,欲哭无泪,心灰意冷。随后又多次向赵顼提出辞职。至此,王安石第二次担任宰相时间才一年半。
赵顼被王安石多次辞职,折腾得心力憔悴,也对王安石心生不满了,公元1076年十月,赵顼批准了王安石的辞职申请,让他以使相身份知江宁府。王安石到了南京后,此后再也没有回朝廷。
佐料:王安石为江西临川人,在没有显贵时,已经名动京师。他不喜奢华,日常生活非常节俭,以致衣服脏了不换,脸孔污垢不洗的程度,世人都说王安石贤良。古人贤明的标准很让人无语啊!唯有苏轼父亲苏洵,说王安石不注意个人卫生,是不通人情的表现。
说王安石不通人情是有道理的,王安石做知制诰时,词臣(翰林学士、知制诰等)作诰命,允许收润笔费,王安石却坚决不收,有一家坚持要送,王安石推辞不了,把润笔费悬挂在办事室的大梁上。同事祖无择见大梁上挂一包银子,有失体统啊?取下充公了,也算是交给纪委了。就这事,王安石对祖无择就产生了很大看法,从此厌恶他。
王安石不仅不通人情,而且固执、偏执,自信心爆满,加上口才好,文学功底深厚,辩论时出口成章,无人可敌,有时在皇帝面前也口若悬河,甚至到了指责赵顼的地步。
变法之中,针对天灾人祸,他强硬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这个“三不”主义,可以说是变法的基础理论。
王安石罢相后,一直住江宁(南京)。公元1086年薨逝,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公元1104年,配享孔子庙,位列颜回、孟子之后,并追封为舒王。这个待遇真的很高。可惜的是,高宗时期,宗庙配享和王爵被削除了。
否则,我们后世称他为“王舒王”,是不是有些拗口?